截至年底,晋江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多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人,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
晋江:新农人引领特色农业发展
东南网1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王敏霞通讯员林晓燕)80后90后,谁愿意来当农民?新世纪之初,就有人发出时代之问。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记者在晋江市的田间地头深入调查后发现,当地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新时代年轻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主力*,成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的主力担当。
博士回归田间种玉米
元旦期间突如其来的寒潮,让接近采摘期的玉米面临受冻减收的风险。但作为“种养人”的吴声栋并不怎么担心。“闽南很少遇到这种极端天气,刚好可以记录下抗冻数据。”
年出生的吴声栋是晋江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两名博士之一。他的专业是逐渐与农业联系在一起的。年从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福建中医药研究所攻读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年底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在导师的建议下,吴声栋最终决定往农业方面发展,选择回乡创业。
在晋江市内坑镇黎山村,吴声栋和创业伙伴承包了亩地种植玉米和蔬菜。在3亩试验田中,吴声栋试种了19个品种的玉米。“这里有上海研究所的最新研发品种,有广东农科院的金百甜15号,有浙糯玉18号……”介绍起这些新品种,吴声栋滔滔不绝。
对于新农人创业,白手起家的吴声栋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读博期间,就研究过很多案例,对于农业面临的用工难、销售难、资金难等,他都有着深刻了解。但创业一年间,他还是遇到了各种现实问题:首期玉米种植采收过半,但前期效果不是太好,出苗率差、成熟度不齐;原有片地本打算种包菜,但由于干旱只好放弃;接下来要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耕作层有可能受损;黎山村委打算做研学基地,合作模式还在讨论……
“遇到问题很正常,农业从种植到销售会有很多‘卡点’,寻求解决办法就是了。”吴声栋非常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我擅长技术,但运营销售方面会比较弱。”他的长远打算是,建立一个检测实验室,提供农产品精细化鉴定服务,先从农残检测开始,订制技术解决方案。
80后“半路出家”深耕农业
日前,农业农村部推介的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优秀案例,洪良彬榜上有名,是我省入列的四人之一。
成长在晋江农村,出生于年的洪良彬做农业却是“半路出家”。一入农业天地宽。思路灵活的洪良彬发现,农业创业可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承接省内30余万亩水稻的飞防作业,并试验成功胡萝卜这一晋江市优势特色产业的无人机植保技术;利用出身电子行业的优势与浙江“托普云农”合作开展“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实现种植过程全程可视化及生产全程可追溯;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合作,积极探索稻鸭共生、稻—萍—鱼的立体农业新模式,种植晋江市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亩五彩稻田、亩智慧蔬菜园及德化上涌镇亩水稻等。
随着农村创新创业氛围渐浓,年,洪良彬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合作共同创办了以农业农村为主的众创空间——晋江市九九星创天地,为大学生、“农二代”、农业科研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打造一站式农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自运营以来,一直免费或低价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目前已入驻初创型企业25家,其中常驻企业18个;入驻创业团队29支,其中常驻创业团队12支。累计举办农业创新培训18场,培训新型农民、“农二代”人,带动就业人。
最近,洪良彬又在打造一个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从种植、销售到配送,从植保、田间管理到电商直播,农业产业全链条正在逐步打通,一二三产业正在加速融合。“这盘棋逐步盘活了。”洪良彬说。
“农业的‘合’字最难写。”回想起这些年的创业经历,洪良彬深有感触地说,农业要引进现代的管理合作模式并不容易,目前运营的9个项目有9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他信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项目合伙人、股份激励等商业项目的合作模式,都被他运用到农业项目中来,顺利又高效。
“80后90后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更高、视野更宽、融合意识更强,有这些新生力量,我们对晋江特色农业发展充满信心。”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有加告诉记者,截至年底,晋江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多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人,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