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雷锋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具有跨越时空、语言、国度、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加入学雷锋的队伍中。
今天的泉州,有一群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洋雷锋”,他们热心泉州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发挥着推动泉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一条商贸往来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友好合作之路,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记者昨日走进这个群体,从他们的大爱、行动和奉献中,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互鉴。□泉州晚报记者*宝阳张沼婢实习生张颖娴
亨利(右)穿着“大白服”,背着消*桶,在核酸监测点消杀。(徐国彬供图)
“洋雷锋”在“第二故乡”发光发热
昨日,这个月特别忙碌的亨利正抽空整理参加志愿服务的图片。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这天,石狮市凤里街道华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到该市八七路、振兴路等地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来自埃及的商人亨利(HanySobhyMakaryGuirguisHanna)正是其中一员。
“因为疫情停了3年多的阿拉伯语培训课,3月要重新开课,我这几天得备课。”亨利昨日接受采访时说,每年来石狮采购的国外客商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年,石狮商务部门发起组织了一场阿拉伯语培训课。亨利既参与组织,也是授课老师。这给他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但他并不介意,而是感到快乐和自豪。
亨利(右一)是凤里派出所“火凤凰”义警队和华南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骨干(徐国彬供图)
“80后”亨利年来到中国,选择在石狮创业,几年来,陆续开了3家进出口商贸公司,如今已将“中国制造”出口到50多个国家。在这里,他从中国同事的口中听到了雷锋的名字,并为雷锋故事而感动。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更让亨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团结互助、善良友爱,这让原本就热心的他,义无反顾加入抗疫队伍。“我看到不仅是民警、医生护士、街道和社区工作者,还有很多普通人,都在当志愿者服务别人,捐助物资,我非常感动,很想参与其中,出一份力。”亨利回忆起那时的感受,这样说道。
当时急缺口罩,亨利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正在印尼旅行,他马上联系这位朋友,让他在当地帮忙采购口罩,“越多越好,钱不要担心。”朋友帮他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在印尼采购到个N95口罩,他又委托朋友转道马来西亚,想了许多办法,再采购了个,运回国内。
“如果亨利卖掉这些口罩,可以赚一大笔。但他非常坚决,一个都不卖,全部捐出。”亨利公司的员工尤先生提及此事仍十分感动。
第一批1万个口罩,亨利拿出个加上酒精等抗疫物资,送往当时疫情重灾区武汉,其余尽数捐给石狮各界。随后,他又委托朋友,大费周折再次从国外采购了2万个口罩,全部用于中国抗疫。年初、年3月,泉州两次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仅N95口罩,亨利就捐出5万余个,还有酒精、饮料、食品等抗疫物品。
疫情期间,亨利都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护面罩,活跃在石狮抗疫一线。凤里派出所民警徐国彬谈起亨利时,赞不绝口:年3月疫情期间,在该市华南社区门口的核酸检测点,前后组织过逾20次核酸检测,亨利主动担任志愿者,次次不落。他每次都从早上7点忙到下午6点,核酸检测结束后,还会帮忙配送餐食、清理小区垃圾及消*,充当外商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翻译等,有时一天得忙碌十七八个小时。
“他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着沉重的消*桶,汗流浃背,但他没有一次缺席。”徐国彬说。当大家向亨利表示感谢时,他却回答:“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
亨利的志愿者道路一直未停歇。年,凤里派出所成立了“火凤凰”义警队,得知消息的亨利,第一时间申请加入,并担任义警队的队长;年,凤里街道华南社区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亨利很快成为服务队的骨干成员。从此,这个穿着红马甲的外国面孔经常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帮忙维护交通秩序、发放反诈骗宣传材料、参与环境卫生清洁、访贫问苦、为社区居民献血等。
见社区里的困难群众被子太薄,他捐赠多床棉被;得知医疗部门救护车不够,他联合石狮市医院及疾控中心各捐赠了1辆救护车……他不仅自己做公益,还拉来一位也门的朋友、一位叙利亚的朋友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亨利的办公室内,摆满了石狮市公安局、慈善总会、福利院、街道办事处、凤里派出所等发来的感谢信、捐赠证书、匾额。
亨利走在石狮服装城、凤里街道,很多人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当地居民都不把他当外人。“我很佩服雷锋,也很自豪被称为‘洋雷锋’。泉州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让她变得更好。”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亨利致力于带动多国外商来石狮开办公司、设立办事处。作为中东外商圈中的“石狮通”,人生地不熟的外商们遇到困难,第一时间都找他帮忙,热心的他,还被推举为石狮国际商会及石狮进出口商会的副会长。
谈及在泉多年生活的感受,亨利感慨道:“这里的文化多元、包容,宋元时期,我们的先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进行商贸,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定居。当我也来到这里,住在这里时,终于明白他们当初的选择。而今,‘一带一路’倡议正让中国和埃及变得更美好,我很荣幸能为中埃经贸往来发光发热。”
留学生愿做共建“一带一路”的“螺丝钉”
“嘿,朋友们好!”昨日,马森照常在Facebook、Twitter及Instagram上分享在泉州的所见所闻,邀请阿拉伯国家的朋友们来泉游玩,为他们介绍泉州文化。
亨利(右一)与马森(右二)受邀成为“海丝泉州推荐官”(亨利供图)
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日前成立,这是国内唯一以“海丝”为特色的国际传播中心,启动仪式上,5位国际友人代表受邀成为“海丝泉州推荐官”,亨利和来自也门、在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大三的“90后”马森(ALMUTASEMYAHYAMOHAMMEDALRAWHANI)都获此殊荣。
马森受邀成为“海丝泉州推荐官”,并非偶然。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千年前就将中也两国联系在了一起,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马森愿做这艘“航船”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文化传播、经贸往来贡献力量。在泉三年,他不遗余力地推介这座“海丝”名城,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活动。
“我知道雷锋,他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志愿服务没有国界,互帮互助搭起了友谊之桥、文化交流之桥,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交流的‘带路人’。我的理想是成为中也两国文化传播的践行者,为讲好泉州故事、‘海丝’故事、中国故事尽一份力,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来中国最大的意义。”
马森参与拍摄泉州多元文化宣传片(视频截图)
泉州世遗诸多宣传短片中,都可以看到马森的身影。穿着阿拉伯传统服饰的他,走进泉州清净寺,用英语、阿拉伯语介绍清净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我走过很多中国城市,只有这座清净寺和我的家乡一模一样。”2月初,“人民日报国际”新媒体平台的“中国很潮”栏目,刊发了以马森为主角的短视频《帮助中国茶走向世界》,马森讲述了他在中国、在华大的学习生活经历,视频中,他极力推介安溪铁观音等中国茶叶。他还参与拍摄阿拉伯香料与泉州故事等历史文化视频。
“雷锋不只会做好事,他工作也特别刻苦努力,是我的榜样。”马森原本很腼腆,中文也不好,要在视频里连贯、流利表达,十分吃力,他每次参与拍摄、接受采访事先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很有责任心,认为自己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泉州、了解宋元泉州与阿拉伯世界的渊源,因此,哪怕再忙再累,都会尽力配合相关拍摄、采访。“如今我有幸成为‘海丝泉州推荐官’,一定会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把泉州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马森(左)疫情期间担任志愿者,爬楼梯逐层分发物资。(戴霖供图)
作为一名在中国经历抗疫的留学生,马森是第一个响应学校报名志愿服务队的境外生,并积极参与了疫情防控。去年3月,“学校第一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时,医护人员、师生志愿者们一直忙碌到深夜3点,看见他们在路灯下工作的身影,我非常感动,于是,报名当志愿者。”马森说。
作为境外生志愿服务队的队长,马森带领来自印度的江矗(中文名)、乌兹别克斯坦的小龙(中文名)、所罗门群岛的苏北(中文名)、来自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的雷纳多(中文名)等人,自发到宿舍楼栋里为同学们分发新冠抗原自测盒并登记检测信息,协助学校搬运和发放生活用品及防疫物资等。彼时担任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的戴霖介绍说,马森和其他几位留学生,搬着沉重的物资从1楼爬楼梯到7楼,逐个宿舍发放,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从不喊苦喊累。
马森有个心愿,他想延续阿拉伯国家宋元时期就与泉州结下的千年缘分。马森平日除了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还走访石狮、晋江、安溪、德化等地的企业,探访泉州鞋服、陶瓷、茶叶、制香等优势产业,并说服哥哥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中国与也门等国商贸往来的公司,将泉州的鞋子、服装、陶瓷等带到中东国家。“我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去安溪学习专业的采茶、泡茶、品茶技术,把中国灿烂的文化带给家乡人。我毕业后会留在泉州,希望能将更多泉州制造、中国制造送往全世界。”
“老外”志愿者讲解“世遗之城”
昨日,一则用印尼语介绍泉州蟳埔簪花围的视频制作完毕,这则视频将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印尼播出。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2级印尼留学生陈婷欣(LYDIACHRISTENZENMOLOKU)在视频中,触摸着蚝壳厝,用印尼语介绍泉州特色文化。
印尼留学生陈婷欣在蟳埔海边拍摄泉州特色文化视频(林劲峰摄)
这是该学院“让世界聆听泉州”多语言推介泉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由该校外籍师生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其中不少人就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今天我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小村庄,这里的妇女平常生活中都戴着和我一样的花朵头饰,住在由海蛎壳搭建的房子里。这里就是泉州的蟳埔渔村。”陈婷欣换了几个蟳埔女造型,走在蟳埔村的街巷和海边,在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教师叶国论的指导下,展示着泉州特色历史文化。
和她一起参与拍摄的,还有同样来自印尼的FEBYORPADABY(代菲)和Bryan(严翁伦),他们都是外语与旅游学院的学生。“我们除了会在Facebook、Twitter及Instagram上分享这些视频,还会发给印尼的亲戚、朋友看,让他们帮忙转发,让更多人了解泉州、来到泉州。”陈婷欣说。
一年多来,黎大外语与旅游学院先后拍摄用俄语、日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印尼语等8种语言推介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的10多个短视频。“老外”志愿者担任的讲解员获得了各界点赞。
黎大外教Serge带着家人,用多语种介绍泉州。(叶国论供图)
该学院比利时籍教师Serge是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先后和家人一起用西班牙语、法语、中文,录制了多个短视频,向世界介绍文兴码头、洛阳桥、德化白瓷等“海丝”文化,“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具有重大文化和历史意义的遗迹,象征着宋元时期中国的富饶……我看过《马可·波罗游记》,里面介绍了刺桐城宏伟秀丽,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教和留学生们都非常乐意担任泉州文化的宣传者。”叶国论说,他们并非专业人士,是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参与录制的外教、留学生平时较少面对镜头,不太习惯,有时候准备不充分,需要频繁重录,一段时长两三分钟的视频,往往要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他们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