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走遍泉州市区,这些景点你应该知道的
TUhjnbcbe - 2021/7/12 11:01:00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http://pf.39.net/bdfyy/

清源山:“闽海蓬莱第一山”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齐云山,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公尺,年列为国家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米,,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鼎峙”为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揽胜。

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逦。层峦叠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华景物,如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龟岩、狮岩、蜕岩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云岩、寒山岩、紫泽洞尚有遗迹。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赐恩岩、南台岩、清源洞、虎乳泉、灵山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群诸胜为着,自晋至今,均为游览胜地。

景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最引人注目的4处享有“中国之最”的文物景点是:位于羽仙岩下的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堪称我国石像雕刻艺朮瑰宝,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位于碧霄岩的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它为研究*项羌人的活动史迹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唐武德中,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传教,殁葬灵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墓,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此祈告的“行香碑”﹔九日山有我国现存最多的宋代祈风石刻,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史和书法艺朮的珍贵史料。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文胜迹和秀冠东南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登上清源山右峰之巅──南台岩,惟见“苍崖千尺峭空虚,半挂破天侧日车”,无比奇伟。这里常含云吐雾,漫为云海,人立其中,大有凌虚御风,飘飘欲仙之感。俯噉远山近水,港湾风帆直入碧空,古城风姿尽收眼底,令人叹为观止。宋代钱熙有诗云:

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

翠影倒时吞半廓,风光凝处滴疏林。

清源山的春天,山花烂漫,百鸟啁啾,正是踏青的好去处﹔夏天,凉风习习,松涛阵阵,实是消夏避暑的最佳胜地:秋天,大高气爽,视野开阔,又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冬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结伴游览观赏红叶的大好所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这颗镶嵌在祖国壮丽山河中的璀璨明珠,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将更加光彩夺目,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宾客慕名而来。

开元寺: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

位于西街中段北侧,新华西路以东,1982年2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垂拱二(686年)。初名莲花应瑞道场,后易名莲花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诸州一上开元寺以纪年遂改名开元寺。历经五代至宋,设支院百余所。元至二十二年(1285年),合并成一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为开元寺最兴盛时期,僧众多达千人。元末,泉州地方混战,被烧毁。明洪武二十二年守恭裔孙云南副使*文柄修复旧观,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紫云屏在寺大门的正对面,为寺的照墙,明万历四年(年)郡丞丁一中建,天启四年(年)郡总宪陈亮采重建*,高6米,宽15米,厚0.85米。照墙正中,嵌有一方明代泉州书法陈于玉书写的隶书“紫坛屏”(横排)右刻。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年),后屡毁屡建。三门外原建*有东西二坊,东称“八吉祥”,西称“六殊胜”,早已废圮。殿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面宽五间25.94米,进深四间13.59年,面积平方米,由30支棱形石柱支撑屋盖。殿东、西两侧各有泥塑巨大天王坐像一尊,高4.5米,怒目而视,形状威武。紧接天王殿正中北侧为拜圣亭(俗称拜香亭),现存建筑为卷棚歇山顶角亭,高5米,面宽进深各一开间,面积平方米,作古时地方长官礼拜之用。

拜庭在天王殿北,面积平方米,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条铺而成,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榕树之间,分列13座宋至明代小型石塔及石经幢,高3-5米不等,造型优美塔上有的有浮雕图像、铭文、题款等,形式多样。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是全寺的文体建筑,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占地面积平方米,由近根大石柱支撑屋盖,号称百柱殿。石柱造型多样,有四方形、六棱形,有海棠柱、蟠龙柱。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为浮雕蟠龙柱,是明代石雕佳作;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雕有印度古代神话故事,是明代重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庙遗物移来的,为中国佛教建筑所罕见。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蹭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

甘露戒坛在大雄殿后面,唐代此处火毁,明建文二年(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存规模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平方米。坛顶采用无梁藻井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飘带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别具一格。入门正中坛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上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围而上,各塑泥彩纭护法金刚及其它神将立像。

藏经阁原为法堂,在戒坛后面,始建于元至二十二年(年),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年)重建,民国防大学4(年)改建为钢盘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内藏北宋*和雕板《毗卢大藏经》残本四十二卷。

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寺,在檀樾祠东,建于清康熙元年(年),布局似开元寺主轴建筑。原山门已废,年原府学棂星门移此替代。

功德堂在藏经阁西,民国14年建,供奉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禅师及印度高僧袒膊和尚。值得一提的是:前殿石柱柱顶斗拱间的24个飞天乐伎附雕,视之如见其舞,如闻其声。这些体态轻盈的“天神”,有的持砚挥毫、有的曲臂吹笙、有的鼓唇吹箫,或手抱琵琶、或双手托物,俯身昂首,从天而降,似轻歌曼舞于屋梁之间。大殿前平台束腰石上的人面狮身浮雕,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遗物,共72幅。后殿后对青石雕柱,刻有古代印度神话故事,富有浓厚的异国情趣。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相传建殿之日,有紫云飘绕盖地。又因金殿原应立柱百根,别称“百柱殿”。大雄宣判殿后的甘露戒坛,北宋开禧二年(公元年)建,历代重修。现存清初修建的重儋八角攒尖式建筑,为坛五级,仍仿宋制。坛顶藻井结构复杂,斗拱也附刻飞天乐伎,别具一格。大雄宝殿西侧有古桑一株,传即唐代曾开白莲之树。大殿东侧的檀越祠,原祀*守恭,为闽台*姓共同之祖祠。

东西塔在泉州开元寺内,有东西二塔巍然对峙,相距约米,东塔即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这双飞塔,堪称闽南塔中明珠。

东西塔分别建于唐末和五代,最初都是木塔,后相继更筑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公元(年)西塔改建石塔,十年乃成。南宋嘉熙二年(公元年)东塔才开工改建,历时十二年,始告竣工。东塔高48.24米;西塔高44.06米。结构紧凑完善,科学合理。虽经七百多年来的几次大地震和风灾,仍不倾斜变形,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在建塔中,还留下了中国和印度人民友好合作的佳话。据说,东塔建到第四层时,主持建塔的法权和尚死了,刚好印度僧天(扬)来此讲经,他即继续主持把塔建成。东西双塔,都是仿木结构楼阁式的建筑,平面八角,五层五檐。塔基都是须弥座、东塔座基束腰部份,浮雕39幅释迦牟尼故事;西塔座基束腰部分雕以各类花鸟虫兽和装饰图案,精致逼真。塔心八角实心体。塔身上每一门龛皆翼以浮雕佛像,共八十尊。每层塔身向外伸出的绕塔平座勾栏,便于游人向四方凭眺。塔顶八角脊下的四十个小铜钟,在风中叮当作响,如欢快的音乐在欢迎着游人。塔顶刹尖高托铜葫芦,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象华盖的祥光四射,正如明朝人在诗中描写的:“石塔双飞缥渺间,凌虚顶上结金团。晴光闪烁天中落,紫气摇落云中寒。”

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持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我国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专门性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旧馆位于开元寺内,新馆座落在风景优美的东湖公园东侧,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主体馆为双桅船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式对外开放的陈列馆有“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和“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三个专题馆。

位于开元寺内的古船陈列馆展出了1974年出土的泉州湾后渚海船和遗物,是一艘13世纪建造的福建远洋木帆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船体以二至三层板叠合而成,分为十三个水密隔舱,保存有头桅和中桅杆座,船尾有直径38厘米的舵孔、取材衫、樟、松木。复原长度可达34米,宽11米,载重量200多吨。船舱出土的遗物有香料、药材、木货牌(签)、铜铁钱、陶瓷器等十四类。

海外交通陈列分:港城形成前的泉州,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东方第一大港”的繁盛,泉州海外交通的变异四个部分。表现二千多年来的泉州海事活动,特别是宋元时期成为国际贸易、科技文化交流大港的胜概,以及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华侨出国、经商贸易、信仰与民俗的交融等历史事实。

宗教石刻陈列分: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四个部分。以伊斯兰教遗物最为突出,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居全国第一。还有大量的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寺庙的建筑构件、教徒墓碑和墓盖石等,不少遗物中还刻有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是研究我国宗教历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年,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参观这座船陈列馆后,兴奋地赞叹:“这艘古船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清净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位于市区涂门街中段北侧,又名麒麟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俗称清真寺.寺北依八卦沟为界,南临涂门街,占地.36平方米,年3月列为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中祥符二年(9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伊斯兰教寺之一。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大门通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米,朝南,全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叠而成。穹形顶,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第一尖拱门高10米、宽3.8米,全用辉绿岩筑砌;顶部为蛛网穹形结构,门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横额。第二尖拱门高6.7米,顶部用花岗岩刻制,拼成蜂窝状穹窿形如藻井的石构图案。第三尖拱门高4.3米,与相距4.5米、高4.03米的第四尖拱门连成一体,门顶作半个纯圆形穹顶,粉抹白灰。整个大门由四门三室重叠相连组成,结构独特。大门屋顶作半个平台,名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筑回字形垛子,像城堞一样,使大门更加雄伟壮观。

奉天坛又称礼拜殿,在门楼西侧,坐西朝东,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门楣顶刻有阿拉伯文经句,屋顶已倒塌,殿内尚存石柱础7个。坛的四周围墙均为白色药岗岩石砌成,南围墙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墙高1.82米处并排开设八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米,窗顶楣各嵌一方阿拉伯文古兰经摘句的石刻。西围墙为朝向圣麦加的正向墙,呈凸字形。正中凸出宽4.54米,深4.31米,中间嵌一尖拱形宝盖龛,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句,两旁各设一门,门龛顶有浮雕阿拉伯文经句。凸出部分以外的两过墙壁各砌三个尖拱宝盖状壁龛,龛与龛之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大门,龛中及尖拱顶石板均雕有阿拉伯文经句。

明善堂位于奉天坛北侧,坐西朝东,建于明隆庆元年()年,为伊斯兰教徒礼拜之所。堂前置精雕石香炉一座(原为奉天坛旧物,后移此),堂的南侧有小楼,楼下为接待室及伊斯兰教陈列室。在门搂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文庙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孔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孔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泉州府孔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孔庙的主要建筑

泉州府孔庙,又称文庙。唐中叶于州治的衙城西(现泉州六中一带)建有鲁司寇庙(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即此为名),庙额系唐玄宗时贤相张九龄所书。北宋太平兴国初(-)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年)建棂星门。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一)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二)戟门与露庭

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0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三)棂星门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在露庭南面。相传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谓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原棂星门建于南来嘉泰元年(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四)大成门和全声、玉振门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连成一体,宽61米,深10米。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五、泮池和月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桥长约20米,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六、大成殿及两庑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面阔七开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础为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正面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以供游人参观瞻拜。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贤弟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正厅上万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天后宫:妈祖行宫有“温陵圣庙”之称

天后宫又名天妃宫,面对已废的镇南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行宫。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素有“温陵圣庙”之称。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ll96年)。据《泉州府志》载:“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2年)钦赐妈祖庙额“顺济”为名,称“顺济庙”;元至元十五年(公元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年),元世祖两次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神格提高,“顺济庙”随之易名“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年)八月十四日,“以将*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自此,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清道光年间(介元I年一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

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多平方米,整体结构包括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及斋馆。原山门已倒塌,现存为年重建,宽23.23米,深3.93米,高9.42米,牌楼式造型,前有青石龙柱一对,大门两侧围墙嵌有麒麟石、石雕花窗。山门两侧略前,原建有东西两阙,祀千里眼、顺风耳二神,今年内已无存。进门为新建戏台,宽6.40米,深5.15米,高8.00米,面向正殿,木藻井结构。天后正殿为全宫主体建筑,宽24.6米,深25.6米,占地.50平地方米,砖木结构,抬梁式木结构,圆形花岗岩石柱承托屋顶作九脊重檐四坡歇山式,檐廊作卷棚式,四角柱头为圆浮雕仰莲珠斗,方形斗拱接连四挑,具有独特风格。殿内正龛祀天后神像,龛后有清代绘制的大型湄洲岛壁画一幅。正殿前廊有一对雕龙石柱,细致精巧,四周台座高出地面一米,须弥座雕“鲤鱼化龙”、“八骏云火”、“鹤舞云火”等图案;正中檐柱保存一对宋元印度教寺十六角形青石雕花石柱。正殿前为露庭,庭东西两侧建有廊庑(祀天后辅神二十四司,西廊已废,东廊尚存)。正殿后隔一露庭为寝殿,在宽七间,进深三间,系明代木构建筑,屋盖为两面三刀坡面悬山顶,木质梁,粗犷古朴。寝殿后为梳妆楼,七开间35.10米,五进深19.80米,高8米许。

天后宫历代均有修复。目前,除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近年来、在*府及海内外信众的热心资助下,已经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等建筑。并将继续复建梳妆楼。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历史上,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在宋元时期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妈祖信仰随泉州对外交往的发展、海交贸易的兴盛、移民热潮的兴起而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目前宫内已开辟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施琅故宅

施琅故宅。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龙湖衙口人,先后被授予同安副将、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右都督,封靖海将*。康熙二十二年率师统一台湾,晋封靖海侯。施琅故宅在鲤城区蔡巷东侧通源巷27号,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方法:欢迎扫描“泉州市一凡图书有限公司”微店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遍泉州市区,这些景点你应该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