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郑晓锋媒介融合视域下新世纪文学出版
TUhjnbcbe - 2021/4/27 13:44:00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pf.39.net/bdfyy/dbfzl/
跨媒介叙事

原刊于《百家评论》年第06期,第7-16页

作者/郑晓锋

摘要:文学出版是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纵观我国20世纪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文学出版模式经历了多次转轨。大致以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为节点分为三个时期:近现代时期相对自由的市场导向的出版模式、建国前三十年依附*治任务的计划出版模式和新时期以来逐步探索自主经营的自由竞争出版模式。从文学形态上来讲,尽管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广播文学、影视文学,但纸质文学独霸文坛,总的来说,20世纪文学生产模式显得单一,以纸质出版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出版显现出了新的发展面貌,在传统的纸质出版之外,影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传播手段极大地改变着文学出版的旧有生产模式、流通过程、呈现方式,而文学出版也借助这些介质的传播便捷、价格实惠、受众广泛等优势实现了传统文学出版的改造与转型。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发展,文学出版方式呈多样化,纸媒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不同程度地丰富着现有的文化市场,为了挖掘文学作品最大潜在价值,在作者、出版社、文学网站、阅读平台的集体合谋下,文学出版开启了全媒体出版阶段。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媒介融合;文学生态;全媒体出版

中国文学发展至今,其实从纵向来看,实质只是创作者和读者间的交流活动,如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般的切磋与欣赏,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第三者参与,出版与发行只不过起到了“纽带”作用,时至今日也依然如此。比如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传递到读者的手中,至于怎么传递的,这个过程才是数千年来文学生产领域最大的变化。由先前的口口相传、符号传递、文稿赠阅、书刊交易,到现代的影视传媒、网络、自媒体传播,这个传递的过程无论是采用何种技术,手工印刷也好,机器印刷也罢,乃至现在的互联网传播,至于作品(创作者)和读者之间仍是被阅读和阅读的关系,始终未变。基于这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或许会比较清晰地看到长期以来文学生产中各元素的变化情况,最突出的变化即为传播媒介技术的嬗变,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带来的文学出版在收集、整理、选择、加工、保存和传递信息等过程中的不同。

一、

新世纪文学出版环境

作为一门关于人文和社会的学科,文学的生产机制肯定要受到*治与经济的影响,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文学所受制的这两大外力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局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年,这段时期内,文学出版因其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服务于国家*治任务,出书计划、编辑方针、发行量、图书定价等都有国家统一制定;年以后,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家逐渐放松了对文学出版的*治捆绑,并在*策引导下让出版社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自负盈亏”,文学生产受制的*治因素逐渐减弱,反而在市场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并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各个出版社顺势而变主动走向联合,形成力量更为强大的经济联合体,这一时期,无论是图书策划、打造品牌、集团联合,还是与影视联姻、拓宽产业链,这些行为都是在市场调节下文学出版社为求生存与发展而做出的努力,所以,这段时期内文学出版所受到的经济因素影响比较明显。

新世纪以来,虽然文学出版所受制的*治影响的程度逐渐减弱,但仍然存在。建国后中国的文学出版业经受了集中、分化和再集中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集中主要体现在建国前三十年时期;第二阶段的分化是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来临后,面对个体出版社及外来资本的跨行业介入带来的竞争,*策集中下统一的出版计划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难以为继,再加上*府的“自负盈亏”*策,中国的出版业才无奈走向了市场,也走向了分化,但这种分化同样是被动的、盲目的、措手不及的;再集中化则是在市场经济的重新洗牌下由于同行间竞争而自然产生的集中,这次的集中化兼并方和被兼并方都带有一定的主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适者生存”的资源配置和优化组合下,我国传统出版社逐渐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并发展、组合为新的出版集团,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竞争中显得更加的稳重和有把握,*府也给予出版社更多的自由和*策支持,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民营书业摘掉了“二渠道”的帽子,开始以平等的姿态与国有发行企业同台竞技①;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等等。出版*策的宽松并不意味着它的缺失,更何况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它必须依靠*和国家在*策高度的予以积极引导,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在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中迷失了大方向。

作为文化生产机制,文学出版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也是其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于国家或地区来说,GDP成了衡量*绩的重要指标;于企业成败来说,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市值资产是衡量公司实力的主要标准;而对个人来说,其自身拥有的社会财富是彰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签。当然,也不是说追逐经济利益有什么过错,在以社会效益为前提的任何正当经济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认可,毕竟人要穿衣吃饭,这也没什么不对,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不管怎么说,“著书不为稻粱谋”的时代已成过眼云烟,在快节奏、高消费的当代社会,尤其是国内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二线城市,物价、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超于大部分员工的现有工资水平,使得工薪阶层挣扎在勉强糊口的边缘。说这么多,既是对当下社会经济现状的侧面剖析,也是窥测当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铺垫。也就是说,当社会大众都倾向于讲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文化就相对置于一个受冷落的境遇,对于经济收益不确定或周期相对较长的文学生产行业,很少人愿意涉足。有目共睹的是,20世纪及以前书店门庭若市的看书、购书场面,现在却是门可罗雀,鲜有问津。而在有限的图书销量中,经济类、计算机类、资格考试类、金融类等实用图书占据大部分。真正看书买书的人少了,搞创作的人也少了,出书难的情况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当然,这些情况都是对于传统图书及出版来说的。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介的革新和互联网的引入,兴起的网络文学带来了一种与传统图书迥异的创作、阅读、批评、购买、交流的全新的创作和阅读体验,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使得发展相对萎靡的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新世纪文学出版除了所受的*策、经济、文化影响之外,还遇到了一个新的元素——媒介。新世纪是媒介传播异彩纷呈的年代,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都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是商品经济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切商业元素都在心照不宣地向“钱”看,传统文学出版与同为传播媒介的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工具也开始较为激烈的竞争,但因为影视、网络等媒介的直观性、形象性、大众化、即时性等优势,以其为载体的文化景观迅速占领了广阔的市场,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歌友会、明星绯闻等话题热点占据着社会舆论头条,由此而形成规模可观的粉丝经济,导致传统文化产业生存艰难,文学刊物的种类和发行量减少,读者数量也发生大量转移,“越来越少的人真正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被称为经典作家的作品……,收音机、电视、电影、流行音乐,还有现在的因特网,在塑造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用虚幻的世界填补人们的心灵和情感的空缺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②。可见,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世界在媒介多元化时代已经黯然失色,文学读者的大面积流失就是很好的说明。文学边缘化、文学阅读尤其是纯文学的阅读缩减等因素又势必引发了传统文学出版的危机,在其寻求出版机制转轨之前,传统文学出版曾一度陷入困境。在这严峻的情况下,传统文学出版必须借势突围。网络文学空间的开发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且网络文学运作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27.7亿元,年为46.3亿元,年为56亿元,年为70亿元,年为90亿元③,短短十余年时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直线上升阶段,可以预测未来网络文学前景一片大好。

总之,不论是*策上的调整,还是经济上的诱导,不论是出于行业竞争中的无奈选择,还是借助时机谋求发展的自发革新,文学出版业在新时期后的独立自主发展意识增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外的文化思潮的涌入及价值规律的调节,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追逐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大众文化消费语境。新世纪以来,媒介在文化生产中作用凸显,在消费社会日益发酵的娱乐经济分走了大批文学受众的同时,互联网亦催生了新的文学形态的出现,一域神秘的虚拟的网络文学世界随之打开。

二、

现代媒介传播技术下传统文学出版困境与突围

在多媒介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之际,传统文学出版面临着严峻挑战。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知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时时更新的影视新闻、网络热点,都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认知观。书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在人们的信息获取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相较于广播、影视、互联网等打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的传播方式来说,以书刊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出版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以代表传统文学主阵地的文学期刊为例,文学期刊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辉煌后,开始持续衰落,读者越来越少,发行量急剧萎缩,有的停刊,有的改弦易辙,绝大部分陷人困境”④。在媒介间的竞争中,影视和互联网占据着明显优势,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文学出版的话语权。据《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回忆,“《人民文学》当时每年缩水的数目都是三五万册”⑤,影视借助其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逐渐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休闲时间,而影视剧导演又将部分文学经典名著影视化,进一步扩充着收视人群,这样一来,进行文学阅读的人群进一步减少。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出版在文化生产中逐渐形成霸权局面。据第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截止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万,而到年6月,再次公布的数据网民规模则为4.2亿,“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4.8%,用户规模达1.88亿”⑥,这些数据与“全国能突破五万份这一‘生死线’的文学期刊,只有七八份”惨淡境况的传统文学出版方式相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

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J·希利斯·米勒在回顾了印刷术出现以来各种发明对艺术的影响之后,具体阐述了当代影视节目以及互联网带给人类生存的巨大变化,他指出了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情景:“文学研究的时代己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或*治方面的考虑而去单纯研究文学”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顾虑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和媒介多元化的传播技术中,人们醉心于利益的追逐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陶冶,丰富了物质财富却荒芜了内心世界,文学所遭受的冷遇以至于有人哀呼“文学终结论”、“文学无用论”等等,“今天时代的热点不在精神而在物质,不在追求完善而在追求舒适。形而上的道远水救不了近火,形而下的器则有益于生存……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世俗的、浅表的、消费文化繁荣的时期”⑧,在消费型社会里,人们的文学审美意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学的生产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阻力,加上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竞争,传统的文学出版被逼在了一个极其狭小的生存空间中。

新世纪以来,媒介发展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影视传媒、网络传播等新兴媒介的蓬勃发展给了传统文学出版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世纪文学出版的商业化运作就是传统文学出版在市场化环境中的适应与新变。传统文学出版借力影视、网络等媒介,通过策划社会热点、文学明星等方式,进行品牌塑造、丛书策划,以实现出版图书畅销的效应,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进而扭转自己发展的颓势,实现困境中的突围。

文学出版与影视的互动,其实是“双赢”的策略,出版社可以借助影视的“魅力”提高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而同时又给影视改编提供脚本,制片方在购得改编权之后可以在作品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以期获得更高的票房收入,我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就曾表示,“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离开文学这根拐杖”,可见文学文本对中国电影的母体作用,尤其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往往更能打动观众。此外,对现有影视的小说化改编,可以借助影视所取得的市场影响力推出影视纸质类书籍销售额的上升,比如电影《手机》,就是先有影视剧本而后有小说的。

与纸质类文学作品相比,影视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是吸引了万千观众。年12月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内地电视观众总数是12.05亿,比20年前增加了近一倍,95%的人几乎每天看电视,且看电视的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⑨。从数字上来看,电视的收视观众为12.05亿,这个数字是传统文学出版难以想象的,且收视人数高达95%和看电视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可见电视对人们的诱惑性是巨大的。如此庞大的收视人群和数小时的观看时长,无疑会占用他们大量的休闲时间,那么进行读书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在此境况下,传统文学出版的市场竞争中就面临极大的威胁,那么如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就成了它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触电文学”的诞生也就自然而然了。触电文学,其实就是文学在市场利润感召下的影视化书写。因为影视庞大的收视人群,文学借影视扩大影响力以获取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了出版商的常用图书营销策略,90年代部分作家的作品经改编后搬上了银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家本人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这在无形中刺激着其他作家的创作朝着影视化方向迈进,文学作品题材的通俗化、强调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性、叙述节奏的紧凑性、情节的冲突和画面感等影视思维逐渐融入到文本创作中,高行健就曾指出:“现代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被由电影培养起来的审美习惯所左右。他们对冗长的环境描写和静态的叙述感到烦腻,希望文学作品多提供活的画面,也就是一个个相互连接的镜头。”⑩基于这种消费心理上,新时期一大部分作家开始走上了一条借鉴电影技法的文学创作道路,有研究者称其为“影视文学”,在这种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再经过专业的影视化改编就可以上映,而这个编剧角色往往有原作品的作者担任。还未面世的纸质版书籍的出版也是讲究时机的,最好是选择在电影上映前夕或同步发行,这样可以利用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创作甚至成了出版社或书商挑选和打造畅销书的一个重要因素。知名策划人中南博集天卷编辑主任一草在做客天涯访谈时说道,“对于出版方而言,好的青春小说自然是畅销的。判断一部青春小说是否具有畅销潜质的基本参考点是:一、主题积极;二、人物富有偶像特质;三、情节流畅,冲突多;四、画面感强。”?他所提及的偶像特质、情节冲突与画面感强等因素,也正是影视创作的基本要求。

文学出版与电视、电影的联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成为一种维系文学生存、避免读者流失的特殊方式,文学出版不再独立成阵,而是巧借影视的影响力为己所用,我们随时可以在电视、电影上看到文学优雅而时尚的身影;而影视也通过吸收文学醇厚的养分发展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与文学出版的利益攸关、相辅相成,为共同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而携手共进。

传统文学出版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是文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所带来的神奇魔力我们有目共睹,它不仅改变着我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对于企业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就像一副催化剂,只要合理利用,“化学反应”后就会得到预期的效果,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段淳林曾说,“当下的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甚至社会制度都在现实的网络环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对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以及范式出现了新的甚至是革命行动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来自传播技术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很重要,国家层面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各行各业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分配与集成结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传统行业在转型升级时,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所打造的公开化、创新性、空间大、效率高这样一个开放平台。而传统的文学出版业也应当利用好这个开放平台,以此实现文学出版的产业升级。

“互联网+文学出版”,催生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出现,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里,文学出版社只有通过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才能找到出路,逃避只能被淘汰。在新的媒介传播技术面前,传统出版社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既不能畏首畏尾,又不能盲目跟进,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找准市场立足点。在新的文学出版方式的探索下,一些出版人开始了积极有意义的尝试。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林彬认为,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出版要拥抱新媒体,拥抱新兴出版,为出版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带来延伸价值?。清华大学出版集团主张立足于传统出版媒介的权威和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互联网思维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对传统文学出版来说,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学出版借网络平台,实现自身的宣传与营销;二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目的也是为了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带动实体书的出版和销售。

在大数据和网络时代,中国的iPad、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使用者已接近十亿,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大众获取知识、信息交流和*治参与,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而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渐渐也产生了依赖性,网络新闻、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晓锋媒介融合视域下新世纪文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