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湖江李越
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改革开放近40年来,晋江市创造了“晋江模式”、“晋江经验”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分析了晋江市创业立业、全面发展、创新转型三个时期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并总结了通过实体经济动能不断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最后从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打造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树立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三个方面提出了晋江市新时期发展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晋江市;实体经济;新动能;发展路径
注:本文已收录于《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
本文为学术论文,篇幅较长,敬请读者耐心阅读。
全文字数,阅读需35分钟。
一、晋江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特征
1.1
晋江区域环境
晋江市位于我国福建沿海环泉州湾带的中部,全市陆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是泉州湾城市群中唯一具备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的交通枢纽,区域内外交通发达(图1)。随着高速铁路、快速路、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投入使用,未来晋江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能更有效地促进和融入厦漳泉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晋江市与厦漳泉城市群联系紧密。从厦漳泉城市群各县市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分析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围绕厦门和泉州的两个经济联系密切的城镇集群,晋江位于厦门市与泉州市之间,已成为泉州市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初步拥有了跨越现状层级的辐射能力(图2)。
图1晋江市在厦漳泉城镇格局中的区位
资料来源:《晋江空间发展战略》
图2各市县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
资料来源:《晋江空间发展战略》
1.2
1.晋江城镇化阶段
纵观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晋江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年为创业立业初期,该阶段晋江开拓了乡村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城镇化进程主要由乡村工业化推动。-年为全面发展时期,该阶段晋江建立了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晋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城镇化建设以*府主导为主。年至今为创新转型时期,晋江完成了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也步入全面提升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晋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
1.2.1
创业立业初期(-年)
晋江开拓了乡村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晋江全县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由于晋江人多地少(当时晋江人均耕地只有四分多一点),因此仍有大量劳动力剩余。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晋江农村贫困问题,就必须开拓工业化道路,发展乡镇企业。年后,晋江人开始利用“三闲”资源(闲置房子、闲置资金、闲置人员),联户创办乡镇企业。在创办乡镇企业的同时,又发挥侨乡优势与外商积极开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开展补偿贸易)[1],大力引进外资尤其是华侨资本,促进三资企业的发展。到年,累积批准的“三资企业”已多达家(表1)。这一阶段晋江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乡村工业化道路,率先实现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2]。到年,晋江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年的38.6:35.1:26.3发展到23.5:57.4:19.1(图3),晋江也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全国百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表1:晋江三资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图3-年晋江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该阶段晋江的城镇化进程由乡村工业化推动,可概括为“内生自发型城镇化阶段”。晋江的城镇化不是原有的城市向外扩散型的城镇化,而是自主性的城镇化。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地处漳州市外围,大部分为农村用地,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并自筹资金建设中心市区和卫星镇,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晋江的城镇化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主要通过民间的资源进行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3]。在这期间,晋江的城镇化率也由年的14.4%提高到了年的23.2%。该阶段虽然*府也批复了相关规划,开展了一定的城镇建设工作(表2),但以“内生自发”为主的城镇化依然造成了较多的城镇问题。城镇结构不清晰,规划性较差,城镇无序蔓延,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比较明显。
表2-年晋江部分城建工作一览表
资料来源:《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
1.2.2
全面发展时期(-年)
晋江建立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晋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随后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晋江撤县建市;4月,福建省确定在晋江市进行改革开放综合试验。晋江市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三为主一共同”的晋江模式[4],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现代化为主导,以城市化跨越为主题,以壮大中间阶层为主流趋势,内发外向、城乡互动、和谐共享”的发展格局[5]。到年,从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多数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图4)。到年,晋江完成全社会商品出口总额.16亿元(图5),有20多家企业在菲律宾、南非、匈牙利、罗马尼亚、南联盟等国家设立40多个商务机构,全市累计已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家,投产开业家[6]。到年,晋江已跨进全国百强县前10名。
图4年企业所有制结构
图5-年全社会商品出口总额(亿元)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该阶段晋江市的城镇化以*府主导为主,城镇化建设成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从年到年,四年间晋江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3.6亿元增加到.2亿元,翻了4倍,晋江社会经济呈现出跳跃性发展。在创业立业初期,晋江城镇化以“内生自发”为主,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城镇建设较为混乱,发展到该阶段,原有的交通、能源、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承受的压力激增,使得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显,迫切需要*府统筹城镇规划及建设。因此,在该阶段晋江*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与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表3)。
表3-年晋江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
资料来源:《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
1.2.3
创新转型时期(-至今)
晋江从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晋江调研,提出“六个始终坚持”与“处理好五大关系”,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府之间的关系[7]。习近平同志将其总结提升为“晋江经验”。“晋江经验”从此成为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财富。当前,晋江市已形成多种产业集群,品牌经济特色不断突显,主要企业已步入规模化经营阶段。从产业集群来看,从年至今,晋江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业、制鞋业、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及包装印刷业等多个主导产业集群,年以上五大行业工业产值占比已高达82.4%(图6)。从品牌经济特色来看,晋江企业和地方*府实施了品牌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均大幅度提升。年晋江已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茄克之都”等15个区域品牌[8],持有中国驰名商标42枚,品牌企业专卖店、直营店超过25万家(图7)。从企业规模化经营来看,晋江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并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年晋江市亿元以上工业产值的企业数量达到家,1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的企业数量达到89家(表4)。截至年,晋江市已拥有上市企业49家(图8),是全国上市企业最多的县(含县级市),与天津、武汉等特大城市数量相当,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图6年晋江市工业各行业产值占比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图7晋江中国名牌企业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表4晋江市年-年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对比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图8晋江市-年上市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该时期晋江城镇化建设进入全面提升阶段。年福建省委、省*府批准晋江为中等城市,晋江面临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转型。年,晋江市以此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了“晋江全境城市化”的发展格局。年晋江市对行*区域进行调整,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加快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同年晋江市*府进行了“村改居”(撤销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工程以及“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工程。年,晋江市在城市管理上引入经营城市理念,提高了城市管理、建设水平。年,晋江提出“构建创新型晋江”,我国第一批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县级市之一。在此之后,晋江市又推进了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表5)。至年,晋江市城镇化率已达66.1%,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表5年-至今主要总体层面规划工作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3
晋江工业化主要特点
晋江民间资本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晋江从“三闲”起步,到利用外资,资本市场从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晋江的地方文化孕育出晋江人民强烈的乡土观念以及“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拼搏奋斗的精神也成为晋江工业化发展成功的秘诀。
1.3.1
民间资本推动
海外“侨资”成为晋江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始资金。晋江是著名的侨乡,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的美誉,在晋江民营经济的起步阶段,侨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侨”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仅年一年,海外侨亲向晋江捐赠的小型生产设备就多达台(表6)。截止到年,全市共接受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总额超30亿元[9]。这种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不仅奠定了晋江模式的根基,也培育了晋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
表-年海外华人赠送眷属的小型生产设备
(单位台、件)
资料来源:山岸猛.《对外开放后福建侨乡的经济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经济作用——以晋江市为中心》
民间信贷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晋江民间金融的形式较多,且以短期融资为主。据市人民银行的调查,全市乡镇企业流动资金的30%、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的50%,是通过民间借贷融通的。包括柒牌、七匹狼、劲霸等大型民营企业,在企业起步阶段也完全是靠自身积累或民间金融[10]。
1.3.2
地方文化推动
强烈的乡土观念使海内外晋江人民具有强烈的内聚力。晋江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当前在晋江不少民宅中,其正门右匾上刻有自己姓氏郡望和祖先来处,如陈氏“颍川衍派”、林氏“九牧传芳”等。80年代以来,晋江的家族活动在闽南地区就十分活跃,这些活动包括修祖坟、建祠堂,祭祀和修族谱等[11]。当前,在港澳台和国外各有一百万晋江人,与内地的一百万人形成“三个一百万”晋江人。而这些海外华侨又与晋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那些家属仍在国内的华侨,他们大多以侨汇的形式赡家立业。侨胞们身居海外,心系家乡、胸怀祖国,对祖国的兴衰、家乡的安危、人民的祸福非常关心。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促进了晋江工业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晋江流域的闽越族陆耕海渔,在恶劣的沿海气候和地理环境中铸就了冒险进取和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晋代“永嘉之乱”,入晋江避难者不畏艰难,中原移民经长途迁徙、艰难生存环境的磨砺,形成了强悍尚武、豪爽义气,敢于冒险的性格。当代晋江人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并将其体现在了对于实业的坚持上。
开放和多元性的文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晋江的先民们一开始就遇到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碰撞,随着海上贸易的深入发展,异域文化不断撞击着晋江大地,而远航海外的晋江人也在不断接受异域文化的洗礼。因此,晋江文化既具有中原古老文化遗风,又有外来文化痕迹相映交融的特色[12]。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与晋江人的商贸传统相辅相成,提高了对于外来文化以及新技术新理念的吸纳能力。
二.实体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晋江实践
2.1
鲜明特色: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实体经济牢牢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创业立业时期,晋江*府就成为实体经济的“保育员”。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宏观*策层面对农民办企业、农村发展工业、走市场化道路等问题还不明确的时候,晋江*府就鼓励农民“联户集资”办企业。这一阶段,晋江*府基于本地情况和需要,出台了一系列*策(表7),为晋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庇护和帮助。
表7年代晋江*府出台的相关*策
资料来源:陆学艺,朱明.《从贫穷到富裕,晋江的现代化之路》
全面发展时期,晋江*府的职能在向监管服务型转变,开始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在创业立业初期(-年)阶段,晋江刚刚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晋江*府以尽量少干预市场经济行为为主,保护民营企业发展。发展到该阶段,晋江*府逐渐采取措施干预市场经济行为,开始强调“*府引导”的作用(表8)。通过*府引导,该段时期有效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规模和产品质量,化解了民营企业在创业创新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
表8*府主要改革*策以及措施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创新转型时期,晋江*府开始引导实体经济改革,并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实体经济是晋江经济发展的主体,晋江市在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品牌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表9)。
表9*府主要改革*策以及措施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实体经济是立市之本已成为晋江社会共识。在创业立业阶段,晋江*府就鼓励农民“联户集资”办企业;在全面发展时期,晋江*府开始引导民营企业升级发展;到创新转型时期,*府又出台了“品牌之都”的*策措施。每到发展的关键时期,晋江都及时制定相关*策,保障鼓励企业坚守实业,牢牢守好实体经济这个“传家宝”。到年,晋江已建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千亿和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化纤等5个百亿产业集群;亿元以上企业超过家,安踏集团还成为国内体育产业中首个营收百亿集团。全市GDP总量中,来自实体经济贡献占比达60%以上,由实体经济创造出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95%以上[13]。到年,晋江民营企业数量已多达4.8万个(图9)。
图9晋江市民营企业数量情况(单位:万个)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2.2
核心内涵:统筹协调经济、民生、社会、生态各领域全面推进
经济为重,促进增收,是推动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快40年来,晋江市始终以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在全球消费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晋江的第二产业经济仍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年,晋江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从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增长13.9%(图10)。年晋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折合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晋江市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世界高收入水平。经济总量已连续24年位居福建省县域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7届位居全国前5-7位。
图10-年晋江三次产业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民生为本,和谐共享,是推动协调发展的根本追求。晋江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首位,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共享的发展理念。晋江每年将60%以上本级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并在全省实现“七个率先”:率先实行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率先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率先把治安巡逻队配到村一级;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率先实行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学费;率先实行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14](表10)。至年,晋江市教育、卫生、科技、文体等四项主要民生事业的财*支出已分别高达24.87亿元、9.5亿元、3.43亿元、1.99亿元(图11-14)。近年来晋江市民生保障支出不断增多,年全年民生保障支出74.65亿元,增长7.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56%[15]。
表10晋江市部分民生事业改善措施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11教育事业财*支出(亿元)
图12卫生事业财*支出(亿元)
图13科技事业财*支出(亿元)
图14文体事业财*支出(亿元)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
统筹城乡,社会和谐,是推动协调发展的基本目的。新时期以来,晋江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16]。在年晋江总规修编的时候提出“全市一城,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在晋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一直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并且大量的工业企业以及工业园区分布在农村,容纳了农业剩余人口,并同时支撑了农村地区本地经济,避免了乡村地区空心化的问题。近年来晋江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渐缩小,至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2.10,低于泉州市(2.30)与全国(2.71)水平(图15)。
图-年晋江市、泉州市、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年鉴》、《泉州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是推动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年起,晋江市按照“现代产业基地、滨海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打造“生态绿城”为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全力打造让“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美好家园。年1月,晋江市通过了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年11月,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年10月,晋江被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至年,晋江90%以上的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80%以上的行*村被评为泉州市级以上生态村[17]。
2.3
核心动力:改革创新,在改革中先行先试,在创新中做大做强
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上世纪80年代,晋江主要的产品以“仿造生产”为主,企业搞贴牌生产,获得的利润微薄。随着大规模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到90年代中后期,制造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晋江市不断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年,晋江累计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55家[18]。目前,晋江大力推动的“石墨烯+”技术应用已研发出石墨烯陶瓷、高透气防水膜、鞋底、抗菌鞋垫等系列产品,为传统制造业加上了一份“黑科技”[19]。
制度创新,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在晋江实体经济发展历程当中,晋江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在80年代末,晋江抓住国家实行治理整顿的机遇,通过嫁接外资、引进外资,改造和提升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促使晋江企业迅速转入扩展发展阶段。年之后,通过各种*策鼓励企业增资扩营,走低成本扩张发展的道路。90年代后期,通过对民营企业的性质全面甄别,厘清了企业的产权性质。年后晋江市又按照《公司法》的规范,发布多项文件鼓励本地企业上市或将注册地迁至晋江。通过制度创新,促使晋江许多小工厂发展成为了现代化公司和企业集团[20]。
三、展望未来的晋江新动能
晋江当前的动力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面临着用地空间紧张、城市环境品质不高、未来发展动力潜力不足等问题。晋江应在当前已有的工业产品设计研究能力较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发展动力,在品牌设计、技术研究、产品创新等领域发力。在城市总体建设上明确市场需求导向,跟从人才需求,提升环境品质。
3.1
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
3.1.1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汇聚国际英才
提升综合引才优势。晋江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就业形势良好,具有较强的人才引进优势。晋江首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倾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激发人才工作活力。其次,应营造良好的的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建立人才激励基金,对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管理人才进行重奖。最后,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1]。
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晋江位于经济开放度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周边城市也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晋江应加强建设人才聚集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人才创新中心。要鼓励优秀人才向园区集聚,向技术中心集聚,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形成高层次人才汇集中心。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人才*策,以*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人才成长持续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调育人模式。其次,在培养支持对象上,注重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青年优秀人才培养支持,尤其注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2]。
3.1.2
推进全市生态品质提升,创建宜居城市
推行绿色低碳发展。从生产、生活两头入手,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装配式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广泛使用,打造绿色城市。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完善市镇村三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加快推进湖库连通、虺湖水资源保护等工程。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持续开展“全民动员、绿化晋江”活动,打造绿化造林精品工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加快集中供热和燃煤锅炉整治,强化扬尘综合治理。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方案,逐步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系统完整、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新环保法,以最严格的执法和最严厉的处罚,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包括《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3.1.3
推进基础设施国际化,完善城市配套
建立城市交通国际标准体系。抢抓国家铁路线网优化布局机遇,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铁路网络。加快推进泉州南站的建设,全面融入厦漳泉区域网络,加强与厦漳泉的联系,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和一日商务活动圈。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建立城市全域公共交通网络,发展旅游客运、包车客运、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特色客运业务,丰富道路客运服务品种,满足市民多层次需求。晋江机场作为泉州地区唯一的综合型国际机场,近年来迎来跨越式发展,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幅高达40%以上,货运吞吐量同比增幅也达到19.3%。未来晋江机场将进一步加快建设,增加异地候机楼,形成国际机场客货“并驾”的形式,打造形成服务周边区域的高水平国际化空港。
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体育城市。积极承办篮球、足球、马拉松等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比赛和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体育设施,加快第二体育中心的建设,完善综合性运动场馆和训练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承办大型赛事活动中的载体作用。建设面向市民的户外健身场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健身娱乐需求,丰富市民体育和健身活动内容。
建立国际城市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以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特色的国际健康城为目标,努力提升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有重点、多层次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医疗卫生机构,促进晋江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
3.1.4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晋江是文化大市,但不是文化强市。晋江应做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加快草庵、金交椅山古窑址等“海丝”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推动高甲戏、掌中木偶等非遗文化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拓展国际“朋友圈”,增进与国际友城的互动往来,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应加强晋江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建设镇级文化站等文体设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其次,应加强市区文化设施覆盖力度,持续推动“书香城市”建设,持续完善中心市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15分钟文化生活圈”。最后,应营造城市特色文化环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戏剧会演、南音会唱、国学讲堂等活动,创作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满足市民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
深耕文化旅游品牌。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全面做好文物古迹、古镇名村、历史街区保护修缮,有序推进历史风貌区和传统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推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23]。整合各类文化古迹和滨海旅游岸线资源,深度挖掘闽越文化、海交文化、现代工业文明等丰富内涵,做强滨海、工业、宗教文化旅游,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
3.2
树立经济动能不断升级发展的典范
3.2.1
为民营经济创造充分施展的空间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优化民营产业经济结构,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进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首先,提升传统工业产业,继续发展晋江市纺织服装业、制鞋业、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及包装印刷业等五大传统产业,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在调整结构、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其次,要加大对晋江市新材料、智能装备及机械制造业、海洋生物业、光伏电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业等新兴产业的投入。最后,要放宽*策限制、激发市场活力,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首先,要大力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其次,继续推进晋江市“品牌战略”,加强名牌产品培育工作,强化民营企业质量。最后,完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管理机制。
促进“走出去”、“引进来”互动融合,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拓展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开展海外品牌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24]。
3.2.2
持续推动实体经济创新
坚持“实体经济+互联网”发展方向,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当前晋江一些企业已经运用“互联网+”改造产业,如盼盼携手用友软件启动企业信息化变革;百宏、龙峰的智能化生产线等,引发了行业的“全新革命”。今后,晋江将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将智能化融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抢占制造业发展的“智”高点[25]。
坚持“清”“亲”*商关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当前晋江市*企良性互动已常态化,已推广“**+商会”联席会议制度,应继续推进“亲”“清”*商关系,并将“*企互动”从市级延伸到镇(街)层面[26]。首先,进一步优化*商沟通机制,畅通*府和企业沟通联系渠道,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规范*商交往行为,促进*商关系健康发展。
坚持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创新注入新动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在当前供给侧改革和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过程中,通过加快金融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转型,既可为实体经济优化转型升级注入正能量和新动力,也开辟了自身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的转型发展之路。晋江应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晋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创造良好金融支持环境,并有力支持晋江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
3.2.3
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动能升级
重点推进县域农村地区经济动能转换。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汇合点,县域经济的广大腹地在农村。所以,繁荣县域经济,要把转换农村的新旧动能作为重要任务。晋江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实现农村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晋江许多乡村原本就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兴办了工业企业或形成了商品市场等,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如东山村建材市场、玉湖和玉溪等电商集聚中心“淘宝村”的发展与壮大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在改变村民工作与生活方式、打造村庄都市面貌的同时,也为村庄与村民的富裕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7]。
重点推进中小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县域经济的企业规模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中小企业中又以传统产业居多。因此,如何抓住中小企业这个绝大多数,是县域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一是要改造旧动能,让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传统产业,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二是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群体,地方*府一定要认识到,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是重视一个地区经济的活力和未来[28]。
以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晋江应突出创新发展,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让高科技项目成为实体经济发展主引擎。当前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晋江经济发展的新抓手,有“工业粮食”之称的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前景广阔,十分契合晋江当前的发展需求。
3.3
打造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
3.3.1
着力推进晋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晋江市应优化城市布局,在厦漳泉一体化和泉州环湾同城大局中找准定位、凸显优势、主动作为、抢占先机。晋江市应坚持“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规划战略,统筹全市建设,主城区注重核心功能聚集、创新体系建设、高端服务业发展;晋南辅城注重发展滨海旅游、科教研发、先进制造;晋西辅城注重对接厦门辐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29]。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晋江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30]。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