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景区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海拔米,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山脉绵延20公里,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拥有多处象形岩石。景区内文化遗存俯仰皆是,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宋、元石雕佛像7处9尊,摩崖石刻近方,现存寺庙宫观19座。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泉州的母亲山、城市名片,承载着闽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文化情感,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清源山老君岩造像,成像于宋朝,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造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达55平方米。石像生动自然,老君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造像初名羽仙岩,后改为老君岩。历史上老君岩周围建有18座建筑,老君岩则供奉在老子祠里,可惜规模宏大的道观群毁于明末,就仅存老君岩石像,是中国古代最大、雕刻年代最早的老子石造像之一。碧霄岩有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三世佛”并排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主像高约2.5米,左右两尊稍低,皆为吐蕃式样。他们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均袒露右肩,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膀上,衣服上的花纹别具特色,此种雕刻手法是希腊雕刻艺术和印度佛教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犍陀罗艺术。江南少有藏传佛教,清源山三世佛对研究藏传佛教东传,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在元代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一处弥足珍贵的文物。清源天湖是清源山景区管委会年在海拔米处建设的水景观,其水域面积为18亩,库容量为11万立方米。天湖坝下岩壁上留有宋代的摩崖石刻“紫泽洞天”和“紫泽洞天碑记”。天湖周围还有两处有名的自然景观虎乳泉和青牛石,两者遥相呼应,一同静静地守护着天湖。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像岩于宋元祜二年即公元年依天柱峰成像,供奉佛像的佛塔初时是木结构殿堂,后几经兴废,至明成化十九年(公元年)再次重修,改为仿木楼阁式石构建筑。佛塔内的释迦瑞像,高4.23米,宽1.5米,作立状,佛身饰金,脚踏莲台,左臂自然下垂,掌心略朝外;右手于胸前弯曲,小臂向上,右手食指指天。整尊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百丈坪位于清源山东峰,能观看日出,周边低矮的树丛是茶树。历史上,清源茶在泉州是很有名的,清初曾参加过菲律宾的嘉年华会并获得金奖,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源茶才因各种原因停止生产。历史上因唐代僧人可遵居于百丈坪而有“遵岩”之称,继而又成为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一,明代泉州才子王慎中曾在此读书,并著有《遵岩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在此练功习武;直至今日,在百丈坪还可看到明朝泉州太守姜志礼留下的“百丈坪”墨宝。发送“0”,获取更多信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