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水火立极:郑钦安与卢铸之桂附相关知识一:卢铸之:“学医不应专究方药,尤贵穷理得法,方能见病见源,不致误人,诸子勉之。一条原则:不要用克伐药,不要用损害阳的药。遣药要做到正纯精高,是很大的学问。“大*治大病,无*治平病”这里的大*不是指*药,而是性味刚烈的意思。比如附桂姜,这就是治大病的。无*的药,只能治平常的病、小病。成方、时方都是用的平淡之药二:重在准确辨识阴虚阳虚,这是根本的一条。确实是阴虚、血虚了,可以用滋阴法,但不是去背方。辨识的方法有三条:是否真热假热,口渴饮冷否,舌苔如何。三:使用附子法必须遵守的纲领和原则一个纲领:真热,里热,温病,真正的阳明证,不能用姜桂附,也不能用附子法。用了要命的,医责自负。三个原则:一是阳虚极,阳外越,有脱阳之证,不要用桂枝法、附子加桂枝法,而要用附子法,或者用四逆汤、四逆白通汤回阳挽阳救阳;二是癫狂病人禁用桂枝法,也不能用附子加桂枝法和附子法,要等其稳定之后再用姜桂附法,神经病、精神状态不佳的都要仔细审查,要用朱茯神为君药的法,有外感的时候,用南藿香为君药的法;三是小孩麻疹、水痘,忌用桂枝法和附子法,等麻疹出顺之后,辨证准确才能用姜桂附法。这三条原则要记住。…………………诊法:一:查阴阳,观神色,闻声音,问情由,度肥瘦,审强弱。查外而知内,明内而知外。二:问痛处,问寒热,考虚实,病新旧。三:问食眠,别二便,求胀满,四:问劳作,明昏冒(昧)。或咳嗽,或哮喘,或痰涎,别臭味。喷嚏、呵欠、矢屁、打嗝、有力无力。五:手足四肢冷暖,行步举动,有无倦怠;言语有无忧闷;六:二便或长,或短,或清,或浊,便时或痛或胀。七:上下内外合乎度否;贫富贵贱平素常否;八:女子生育经期,劳心劳力有无太过不及否;九:男女同室有无节否,女子生育、经期、有无带下、淋浊否;短气呕吐,行止如常否;十:待人接物有无悲伤暴怒惊恐等情否。必须揆度奇恒、变迁、动静、速度、缓急为要。………卢老指明了诊病的十一个细则。你们好好去看一下:一:问食眠,二:别二便,三:求胀满,四:问劳作,五,明昏冒,六:或咳嗽、或哮喘、或痰涎、别臭味,七:喷嚏、呵欠、矢屁、打嗝、有力无力,八:手足四肢冷暖,九:行步举动,有无倦怠,十:言语有无忧闷,十一:二便或长,或短,或清或浊,便时或痛或胀…………阳虚证十条:a.面色青白无神b.目瞑蜷卧c.声低懒言d.身重畏寒e.自汗f.肢冷g.饮食无味,喜热饮h.二便自利h.二便不利i.舌润滑,无芒刺j.脉浮空或细数,但无力无缓象,无神阴虚证十条:a.面色红无藏隐b.张目不瞑c.声音响亮d.身轻恶热e.狂躁f.谵语g.饮水不休,口渴饮冷i.苔干无津,有芒刺j.六脉长大,力强,或劲石,或沉隐而疾…………一:能用姜桂附的证,必然是阳虚,不能用姜桂附的证,就不是阳虚,是阴虚或者是热证。凡是真热,真正的温病,真正的阳明病,均不能用姜桂附。二:凡是能用姜桂附就是阳虚,这个含义是什么?就是阳虚就不能用了姜桂附又加生熟地。那种把生地熟地都加上去的,那还叫什么治阳虚阴虚啊?这句话是针对历史的弊病说的,凡是用姜桂附的证必然是阳虚,换句话说,把姜桂附和生地熟地夹杂起来用,就不能证明是用在阳虚病上的,那是乱用。自然,凡是不能用姜桂附的证,就是阴虚。三:现在中医学院的教材就有一本叫《方剂学》的,这个《方剂学》是经过了几届中医学院的选择和审编,集中了首方药,他们将这个叫作以法统方。所谓以法统方,就是刚才所说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每一法中将方子列出来,一共就列了个方子。在八法的统帅之下编出来的。并且编成汤头歌诀,以七言八句的形式,叫学生去背。这是什么法,这是什么汤头,这个汤头是由什么药组成的,治什么病,都编到歌诀中,这就是大学里要背的内容。把什么法都记熟了,你就可以按照这个去治病出方。四:那么汤头歌诀是怎么来的呢?是清朝的汪昂编的一本《药方集解》,他的歌诀不是首,比这个还多,编了一本《汤头歌诀》,教材就是以此为蓝本,选了首,并且要求必须熟背其中的首。这实际上法就成了死法,方在法之下被统死了,成了法统时方、成方,就不是辨证立法,不是临床、临证,在实践中诊断辨证立法的。而我们提出的五步,就是要跟这个区别开来。我们辨证立法后,临证是一人一证、症,一证一法,一法一方,不是套用法,也不是套用方。五:,在《内经》中一共有12个方,包括了水剂、丸剂、丹剂和酒剂,用这12个方,主要是指出方要有君臣佐使的原理和概念。《内经》到《伤寒论》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出现了很多方。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只有个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其中记录了个方,与《伤寒论》有重复的,去掉重复的方子,这两本书上的方子一共就个。这方,到了汉代,已经将此前流传的最需要的方子汇集拢来了,所以,后代就称张仲景为众方之祖。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上面是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的方子的数量。六:在《伤寒论》以后,也就是才能够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长期实践中,方剂越变越多,方子还在累积,最早的孙思邈的《千金备方》,一共有53OO方。到了宋朝,官方组织编写了《太平圣惠方》,一百卷之多,共载方。明朝,朱棣(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写《普济方》,共方。一辈子要把这六万多方子背熟,背不下来啊,即使最少的《千金备方》53OO方,也是背不下来。七:《中国老中医名医录》,全部是汤头歌诀的增减变成的方子。也曾在其他学院参观,名医列出来的方子,全部是成方的加减,一看就知道是从汤头歌诀来的,现在这个势力是相当大的。他们也讲诊断辨证立法,实际上是定法定方这些讲的都是时方,这些时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给很多人一些启发。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卢铸之、卢永定临床实践传承下来的法。这就是基本法的类型。一是以附子为君药的附子基本法类型,二是以桂枝为君药的桂枝基本法类型。三是以附子川乌桂枝为君药的基本法类型。这是治痹病的,附片、川乌、桂枝三味为君药的。四是非附桂法的基本类型法。就是附子桂枝都不用。………………一:建中汤法此法仍沿用《伤寒论》的“建中汤”之名,《伤寒论》的建中汤是桂枝汤加饴糖,我们这个法是基本法加了大麦芽,具体为:桂枝,生贡术,山楂肉,大麦芽(炒),炙甘草,淫羊藿(酌情用),生姜。此法是补脾胃之虚,助消化,建中宫,使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营卫调和,阴阳不偏,同时可治心悸、心烦。此法不用饴糖,因呕家、酒家不适宜饴糖。此法适用范围广,凡胃弱饮食不消,完谷不化,用此法必效;久病体弱者加*芪,为*芪建中法,恶风者效更佳。若阳虚者,还可加附子,扶阳、建中、理中同行。大麦芽,气平微甘,富生生之能,肝之本谷,疏肝理脾。与楂肉合,化气滞,行血瘀,消肉食,通肠胃,有生生之能(所谓生生之能就是助胃消化、脾运化功能,生长宗气供给全身)。与甘草合,由脾而肝而心,环中(胃和脾)入肺而肾。与姜、术合,助火(心、肾)土(脾、肝)使化机调达,生生不息。二:祛外风镇内风法桂枝,贡术,楂肉,天麻,炙甘草,淫羊藿,生姜。凡脉浮、畏风,或脉浮紧,或左手脉沉取洪大,肝脉浮者,此为外风,或外风内风皆有之证。此法,祛外风,镇内风,并可稳定血压,降血压则头昏可愈。凡太阳伤风证皆可用之。药法解:天麻:性温,有镇风之能。上达巅顶,下入水底(坎卦,肾),中达心孔,镇正阳(太阳证之邪),头痛皆医。合桂枝,开太阳之气,引一阳(坎中一阳)缘木上行,循心包通肺窍,而大气升举。合淫羊藿,扶正阳而杂邪乃祛。与甘草,镇中宫。和姜同用,有安内攘外之效。三:引血归经法之二桂枝,茅术,茯神,小茴香,西砂仁,炮姜,生蒲*,炒杜仲,制续断,炒陈艾,炙甘草,淫羊藿,生姜,桑螵蛸。此法用于妇女月经来的时间长,或前或后淋漓不尽。药法解:杜仲:微苦,气平通薄膜,延经络,达腠理,有通达神经的妙用(有些神经性的疼痛就要用杜仲),内连骨外连肉,引五液而润筋养骨。凡大筋弛(伸)长,小筋软(缩)短之病可治(即所谓的爪脚爪手,腿伸不直,一般是误吃药所致,服用伸筋草、舒筋草等,就会大筋伸长、小筋缩短。这也是我反复说不要乱吃药的原因,有些就是中医乱用药引起的病)。炒杜仲与续断、桑螵蛸同用,带下、早产、腰痛、腹痛,酸软之病可除。与制续断、当归同用,束结(约束)经络,润木镇风,妇女月信之病可医。注:月信,指的是月不守时,或者量多量少,时间长。信指的是时间,主要是不准时,或者来的时间太长。与陈艾同用,女子散经(淋漓)、气坠、崩漏、淋滴诸疾可医。注:用杜仲根本目的在于其通带脉,使任督二脉相通。任督二脉都要经过子脏,带脉也有个分支走到子脏,所以可以调治月经。制续断:苦涩之品,有续接纤维之能。与杜仲、当归同用,引经血归经、归络,通幽达微,续接纤维之能使。注:这里用了杜仲,一般妇女用当归少,因为当归活血,往往用当归可能增加血量,若经量少可以用。所以,月经方杜仲当归同用要考虑这点。与白术、甘草同用,健壮坤土而五液皆调。与陈艾或炒杜仲同用,见上解。(略)四:白檀香:香醇而气味平和,得火(即附桂姜)炎上之利最富,上通霄汉(肺),下洁阴冥(男女生殖系统),扫尽空中污浊。凡人身污浊成分流于三焦网膜,或皮肤、肌肉,用此燃之拂之,神清气爽,*魄安康。注:白檀香一般用三处,一是白带,男女生殖系统之病;二是肝气,我们用得少;三是皮肤病,可以扫尽污浊,三焦网膜,或皮肤、肌肉的病都可以。比如有些皮肤病很难治,就用白檀香。五:祛肌腠皮肤之燥、寒、湿,治湿疹、皮疹之法桂枝,茅术,茯神,小茴香,蛇床子,地肤子,香白芷,花椒,甘草,生姜,苍耳子,陈艾。此法指皮疹、白屑风、湿疹及皮肤上生籽籽,周身发痒之病。病重者,或服数剂未愈者,可加用陈艾、苍耳子。苍耳子不用多服,易令人呕吐或不适。甘草宜生用。六:祛湿通经治痹法桂枝,茅术,茯苓,小茴香,羌活,松节,灵仙根,淫羊藿,炙甘草,生姜,全葱。此法是治风寒湿杂聚而为痹病的初始之法,尔后尚需附片、川乌等法,才能使痹病痊愈。根据病情,法中可加用生杜仲、广台乌、石楠藤、西砂仁或益智仁。当脉紧里寒而非太阳证外邪时,方可用此法。要辨别是否太阳证,病情,还有膀胱脉是否紧。若有外邪,必须先祛外邪,方能用此法,以免引邪入里,反而加重病情。广台乌用于病疼痛,或体弱不可用羌活者。四肢痛者加用石楠藤。腰、经络伤痛者可用杜仲。………凡是真热、里热、温病、真正的阳明证,都绝不能使用姜桂附的法,也包括了桂枝法系统的各个法。这句话有四个要点:一是真热。什么是真热,什么是里热、伏热?用手摸患者额头,越摸越炙手,此为真热。二是望诊。望其面,就如从煤矿里出来似的灰扑扑的,或者如行了远路灰尘满面的,舌干有芒刺,这就是阳明证或温病的象征。三是问诊。口渴,饮冷。口渴但不喝冷水的不算阳明证。《伤寒恒论》郑钦安专门注过,凡口渴不饮冷的,不是阳明证。四是切脉。脉伏,短促,急(六至以上)。脉不洪大,也没有浮起来,很短促、急。有时候脉很隐,摸不出来,这就是伏。若是真热、里热、温病、真正的阳明证,绝不能用姜桂附,桂枝下咽则死。一定要慎重!……………忌用桂枝法:一是阳虚极,阳外越,有脱阳之证,不要用桂枝法,只能用四逆汤或白通汤来回阳、挽阳二是癫狂病人、神经病人,忌用桂枝法三是小孩麻疹忌用桂枝法,身上生籽籽,红色,关键是耳朵背后也有,凡是小孩生籽籽,就要观察耳朵背后有没有,有的话就是麻疹。全身籽籽可以用桂枝法,但只要耳朵后面有籽籽即为麻疹,就不能用桂枝法,要用荆芥花之类的药。………………桂枝汤主治:按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治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因思仲景之方,原不仅治伤风证,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用得。一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者。一治通身寒冷。寒为太阳之本气,今见通体恶寒,是邪犯太阳之本气也。一治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一治脑后生疮。脑后者,太阳经脉之所贯注者也。风寒之邪逆于脑后,抑郁而成疮。桂枝汤宣散太阳之邪,故治之而愈。一治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周身毛窍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抑郁生热,故周身作痒。桂枝汤能宣太阳抑郁之气,故治之而愈。一治足跟痛,痛彻腰股。足跟与腰背,皆太阳经循行之道,因寒客之,邪闭之,故见以上病形。桂枝汤力能输太阳之气,故治之而愈。一治小儿发热痘出一治妇人妊娠恶阻一治发热恶风、下痢,日数十次。………………归纳的附子用途13言:①亡阳欲脱;②四肢厥冷;③呕吐下利;④腰膝酸软;⑤心腹冷痛;⑥脾滞胃寒;⑦脚腿水肿;⑧小便频数;⑨阳痿宫寒;⑩风寒湿痹;⑾寒冷重症;⑿沉疴痼疾;⒀防癌治癌。附子法系列类型——分三个类型第一类型:四逆法类型。四逆汤法的共同特点:为少阴肾阳虚、阳弱立法。但实践中,凡是阳不足阴有余、阳虚之证,都可用,护正调经法(妇女)附子、术、茯神、炮姜或生蒲*、炒小茴香、桂枝、益智仁或西砂仁、青皮、淫羊藿、炙甘草、炒杜仲、生姜。此法用于妇女月经,或者腹痛,或者腰痛,或者腰酸,或者不准时,或者经期较长。以上病状都跟正气相关,因此需要扶正扶阳,以气统血,以气养血,气畅了,血的循环就正常。这是治疗经证的基本理论,立法之要——以气统血,以气养血。随病变法:经痛加吴茱萸;经崩(经量很大)、经散(经血零星且历时长),以制升麻来升气,增加以气统血之力;经期淋漓(似没有正式来月经,一直就是零星半点的,延时长),加炒杜仲、制续断,加强带脉和任督二脉;经闭,用秦归、川芎,活血行血,除肝郁,经闭的一般都肝郁,肝郁不除,经闭就解决不了。这些变法和遣药都应当以切脉和辨证为准,用得恰当,效果就好,不恰当,效果就不好。注:淫羊藿和菟丝子要同时加用才能生精化气,生生不息。第二类型:附子桂枝法类型。第三类型:附子法类型。一:扶正强身法附片,贡术,*芪,秦归首,安桂,益智仁,潞*参,补骨脂,杭巴戟,淫羊藿,炙甘草,煨姜或筠姜。此法宜用于太和之气严重亏损,体弱多病,或者重病,或者久病,或者手术体虚者,此类人群皆以扶正气益肾阳为主,调养气血,而达到强身健体之效,并且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扶正益寿法附子,*芪,秦归首,生*精,肉苁蓉,潞*参,上安桂,益智仁,三七,木蝴蝶,补骨脂,葫芦巴,杭巴戟,淫羊藿,核桃仁,药黑豆,鹿衔草,食茱萸,生姜,羊肉。此法扶正护阳,补气补血,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适合4O岁以上的人服用,体弱者用量可大些,年轻的也可以减量用,每年冬至、夏至阴阳之气交换之际,可在冬、夏至的前十天开始服用,到后十天止,共服二十天,非此季节转换的时候服用效差或者无效。特别要注意,一起炖药时,附片未炖够两小时以上,绝不能加水、停火、闪火,否则附子未熟,药肉均不能食用,炖好后以喝汤为主,吃肉吃药为次。药中附片、核桃仁、*精、*参、肉苁蓉、三七、黑豆可以少量食用,或者选择食用。变法:有条件者,可以加鹿筋、鹿肾、鹿茸。比如脑血管疾病,或者中过风的,可加大海马;肾气虚弱,年岁大者,可加鹿筋、鹿茸;正气亏损,可加鹿茸,鹿茸可以炖服,也可研末顿服,每季可用6O~75克。法变法不是随便加药的,哪一种法加哪一种药,以上均有提示,不能乱加,否则就体现不了那个法的用途。三:甘苦化阴补水法洋参二两(可沙参代),白蜜一两,*柏一两。见郑老《阴虚症门·问答二十九》。法解:此法,当女病血崩后,忽巅顶痛甚者,此乃血虚甚而阳无所附,暴浮于上,故也。用此法,峻补其水,当愈。洋参,色白,味苦,能补心。心者,生血之源也。*柏味苦,苦能坚肾。肾者,泛水之区也。又得白蜜之甘,能润肺而生金。金者,水之母也。况苦与甘合,足以化阴,阴得化生而源不竭也。…………………儿童系小儿麻疹、斑疹、痱子等,都不要轻易用桂枝法、附子法,而要用非附桂法的特殊法。一:护稚阳之法淫羊藿,贡术,上安桂,骨脂,炒小茴香,*芪,炙甘草,煨姜。法解:小孩外邪治愈后,稚阳弱,脾胃弱,精神差,用附子法太早或不宜(一般二三岁以下的小孩都不宜用附子),可用此法。上安桂、骨脂、*芪与淫羊藿合,既入稚阳,又走脾胃。小茴香疏肝醒脾,煨姜温脾,脾胃消运正常,阴阳交合正常,稚阳亦自然得养,精神即可正常。此法成人也可使用,剂量则用成人量。变法:若睡不安,可加用茯神。若腹痛,可加用炒陈艾,成人则加吴萸。腹痛者,脾胃脉则紧(小孩两岁可上脉,考察其脾胃脉是否紧),小孩两关则青。二:高烧(38℃以上),真热假热难辨之法荆芥12g,防风9g,薄荷6g,茅术12g,厚朴9g,山楂肉12g,生陈皮12g,香白芷9g,生甘草3g。法解:此为1O岁左右儿童用量,年龄小者酌情减量,年龄在1O岁以上则视情况加量。高烧不退,寒热难分,又非外感太阳证之病,真热假热一时难定,可用此法。一般多在1O岁左右,或1O岁以下小孩易患。此法,1剂高热则减,脉象紧浮则易辨,然后据证立法、用药。大人高烧少,若大人亦有,亦真假难辨,可用此法,量加倍即可。注:如果诊断为太阳伤寒高烧,用桂枝法加了防风或发汗的,服后有汗了,但烧还是解决不了,也可用此法,服1~2剂可愈。用此法退烧后,若脉紧、浮,可判定为太阳伤寒伤风,用桂枝法。若脉不紧,只是浮或洪大,就继续用此法1~2剂。此法亦是卢铸之太老师传下来的。三:小儿斑疹和痱子法斑疹法:荆芥花9g,防风9g,苍术9g,香白芷15g,山楂肉12g,生甘草6g,葱3根。(2剂,服、洗则愈,1O岁小儿量)法解:斑疹,面部周身可见,一团一团小籽籽。若发烧,两耳后没有疹子。若两耳后有,则是麻疹,其法另述。痱子法:荆芥花9g,苍术9g,山楂肉12g,天麻12g,厚朴9g,陈皮9g,生甘草3g,葱白3根。(2剂可愈,5岁小孩量)法解:痱子是外邪所致(受了热,毛孔排泄不畅),斑疹亦同,但斑疹多有湿疹。(湿重的斑疹,一颗颗冒起来有水,此为斑疹带湿,成了湿疹了)若湿疹(即斑疹带湿)则用下面之桂枝法:桂枝,苍术,香白芷,石菖蒲,地肤子,陈皮,法夏,花椒,炙甘草,生姜,茯苓。注:以上斑疹法和痱子法,成人亦可用。四:利水育阴法此法列于郑老《阴虚症门·问答十四》,《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丸。熟地一两,枣皮八钱,淮药五钱,茯苓五钱,丹皮六钱,泽泻三钱。法解:此方乃利水育阴之方。地*甘寒,滋肾水之不足;枣皮、丹皮酸寒,敛小火之焰光;山药、茯苓,健脾化气行水;泽泻甘寒,补养五脏,又能消湿。此方初视,专以滋阴为是,不应利水,利止似反伤阴,不知用利药于地*之内,正取其利以行其润之力也。此方源于《小儿药证直诀》,药量为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干山药四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此方为滋肾阴的代表方。元阴不足而上焦有伏热者,症见精神衰,饮食健旺,口常渴而饮冷,小便常便不快,夜夜遗尿。变法:若上方加知母、*柏,则用为滋阴泻火。……………天麻,辛温,有镇风之能,遇大风(指体内之大风)而不动摇,遇微风而上达巅顶,下入水底(肾),而至涌泉(命门),镇正阳,头痛皆医人参(可以洋参代)。此法列于郑钦安《阴虚症门·问答十一》。(《伤寒论》中没有独参汤)法解: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人参甘寒,洋参味苦。苦寒之品,皆补阴之品。故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证,以存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