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40407/4369580.html龍湖鎮(福建省晉江市下轄鎮)
龍湖鎮,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下轄的一個鎮。龍湖鎮以湖得名,位於晉江市東南沿海,臨近石獅市和深滬鎮。衙口村產品“衙口花生”是龍湖鎮著名的特產。龍湖鎮衙口村也是施琅將軍的故居,也是中國織造名鎮,並且也是晉江市著名的僑鄉,有許多旅菲華僑。
中文名稱:龍湖鎮
外文名稱onghuTown
行*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泉州市晉江市
下轄地區:42個行*村
*府駐地:泉州市晉江市
電話區號86(0)
郵*區碼/p>
地理位置:晉江市東南沿海
面積:63.9平方公里
人口.7萬人
方言:閩南語(泉州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施琅將軍紀念館
機場:泉州晉江機場
車牌代碼:閩C
建制沿革
宋時屬安仁鄉弦歌裡,元至清代屬十七八都,
年屬衙口鎮,
年改屬霞坡鄉;
年歸入西梧區,
年合併設龍湖公社,
年由公社改為鄉建制,
年經省民*廳批准,由龍湖鄉改為龍湖鎮建制。
行*區劃
龍湖鎮轄區有42個行*村,84個自然村。分別是:
轄區有42個行*村,84個自然村。行*村名稱:新豐村:大埔、新埔;後溪村:後溪;內坑村:內坑、新內坑;杆柄村:杆柄;埔頭村:埔頭、洋林、林埔內;魯東村:魯東;埔錦村:火夫埔、倒石埔、東厝;梧坑村:梧坑;秀山村:秀山、山頭、山腳、曆山、祖鈔茂;新街村:新街、下爐灶、頂爐灶;衙口村:衙口;南潯村:南潯、田頭、小埭、橋頭、灰窯、山前;石龜村:許厝;蘇坑村:蘇坑;埭頭村:埭頭;後宅村:後宅;楓林村:楓林;吳厝村:吳厝、洋安;湖北村:西潯、英厝、十三施、莊厝、翁厝、槍城;前港村:前港、新鄉;福林村:檀林、粘厝埔;西吳村:舊西吳、新西吳、蘇厝;古盈村:古盈、中山街;錫坑村:錫坑;古湖村:古湖;坑尾村:坑尾;南莊村:古婆莊;石廈村:東頭、中份、厝後、杏坑、竹山裡、劉厝;洪溪村:洪溪;鈔厝村:鈔厝、山尾;侖上村:侖上;杭邊村:杭邊、銀埕下、湖仔內;龍園村:龍園、西湖;陳店村:陳店;曾厝村:曾厝;溪前村:溪前、山邊;溪後村:新溪後、溪後、中堡;後坑村:後坑;龍玉村:龍湖亭、玉鬥;龍埔村:龍埔;燒灰村:燒灰、新燒灰;瑤厝村:瑤厝。
地理環境
龍湖鎮位於晉江市東南部,毗鄰石獅市區和深滬、金井、英林、永和四個鎮,距深滬、圍頭萬噸級碼頭各6公里,距泉州晉江機場20公里。省道線、大深線貫穿境內,是晉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全鎮面積63.9平方公里,下轄42個行*村(84個自然村),人口8.7萬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達12.5萬人,素有“僑鄉中的僑鄉”之美譽。境內龍湖水域面積達畝,其狀若巨龍,為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龍湖鎮便是因此湖得名。湖內生長的“龍湖鱉”、“龍湖鱸魚”、“龍湖鰻魚”等湖中“三寶”及衙口村生產的農特產品“衙口花生”是龍湖鎮久負盛名的特產。
基礎設施
交通網絡:境內主幹道路包括省道線、龍英公路、大深線、龍永路段、東環路和西環路,總里程33.6公里;泉州市沿海大通道龍湖段北至杆柄村,南至前港村,全長6.4公里;現有村級水泥道路公里,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供水工程:鎮級自來水廠日一期日供水1.5萬噸,二期日供水3萬噸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供電工程:境內有裝機容量為11萬千伏的晉南供電站、石龜變電站、百宏變電站等3座。
郵電通信:有1個郵電通信中心母局和2個模組局。
亮化工程:在省道線和大深公路龍湖段共架設路燈枝,全長6.3公里,現已全部通電照明。
城鎮規劃
完成全鎮63.9平方公里總體規劃,鎮區7.8平方公里和龍玉、埭頭等15個行*村的規劃會審工作。完成新一輪城鎮規劃修編工作,修編後的鎮區總體規劃已經市*府批准。認真貫徹落實“兩大工程、三個結合”,委託規劃設計部門對鎮區段省道線邊的楓林村及古盈村作舊村改造規劃設計,同時對鎮區規劃三橫三縱中的“三橫”作為重點進行改造。規劃建設前港湖現代居住社區,該區面積多畝,東鄰前港湖,南靠晉南醫院,西鄰省道線,北鄰村莊住宅區。
人口民族
年度,龍湖鎮總人口8.66萬人,出生人,出生率7.33‰,出生*策符合率95.28%,晚婚率61.57%,性別比.72:,合格村及基本合格村率92.86%。
經濟概述
龍湖鎮立足僑鄉人文地源優勢,打好“僑牌”,用足“僑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社會環境安定穩定。先後榮獲“福建省24強鄉鎮”、“省文明鄉鎮”、“省明星鄉鎮”等榮譽稱號。年12月,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織造名鎮”稱號。
全鎮有晉南、燒灰和梧坑三個鎮級工業區,初步形成服裝紡織、五金拉鍊、塑膠玩具三大支柱產業。全鎮共有鄉鎮企業家,其中三資企業家,有4家企業集團和1家股份制公司。
全鎮企業獲ISO品質管制體系認證27家,ISO環境管理體系認證17家,獲泉州市知名商標3枚,獲福建省名牌產品企業5家,福建省著名商標7枚,獲食品安全QS認證1家,獲國家免檢產品企業1家,福興拉鍊獲中國拉鍊十大知名品牌。百宏紡織化纖、萬興隆集團、鑫華股份、南方織造等四家公司被泉州市*府列為年-年度百家工業重點企業,百宏集團、鑫華股份、福興拉鍊等8家企業被晉江市*府確定為年-年度產業集群核心企業。
年以來,龍湖鎮招商引資、稅收增長幅度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名列全市各鎮(場)前茅,多次被晉江市委、市*府評為“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4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76.2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74.88億元,農業產值1.4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9.28億元,三資企業產值60.0億元,社會出口交貨值24.0億元,招商引資萬美元,財稅收入.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全鎮現有中學4所,其中南僑中學為省一級達標中學,小學22所,幼稚園23所,其中,獨立幼稚園4所。
衛生醫療:境內的晉南醫院為一級甲達標醫院,有64個村級衛生所。
廣播電視:有線電視進村入戶扎實推進,實現有線電視光纜與市台聯網並實現了有線電視和有線廣播電纜同纜傳輸。
其他社會事業:境內有施琅將軍紀念館、施氏大宗祠、真如殿、錢江典公陵園、龍宮、定光庵、福林寺等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鎮級福壽堂已於年建成投入使用。全鎮村村建有老人活動中心,共有固定座位燈光籃球場73處,普通籃球場處,門球場5處,非標準運動場所12處,室內運動房(館)27所。
農業產業
全鎮有8個“四五”高優基地,個農業綜合開發場(戶),重點扶持建設的基地有畝蔬菜基地,畝龍眼基地,畝淺海養殖基地,50畝柑桔基地、1萬畝甘薯基地、畝玉米基地。侖上蔬菜基地百畝節水灌溉示範專案是省計委掛鉤單位,畝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和節水灌溉蔬菜基地已初具規模。主要農業水利設施包括1個小一型水庫、5個小二型水庫、5個大型水閘、3個大型抽水站和2條管道。全鎮有全鎮承包畝以上規模場戶17家,新成立農場3家,農業股份公司1家。農業產業化企業8家,其中泉州市、晉江市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其中,閩南水產有限公司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風景名勝
境內的深滬灣(施琅將軍紀念館)是“泉州十八景”的40個候選景點之一。深滬灣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甯到龍湖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其間沙灘綿延數公里,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鍊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灘前碧波萬頃,灘面金黃開闊,景色蔚為壯觀。沙灘清一色的細純沙粒,如銀屑布地,質細坡緩,沙軟潮平。灘床寬闊,舒展廣拓,潮漫灘上,濤聲柔和。海水潔淨,水溫適中,是沙灘休閒、踏浪嬉水和開展各種海上、沙灘活動的理想場所。沿岸而來,施琅將軍紀念館等人文、自然名勝掩映其中。明代倭亂,這裡曾經是抗倭前沿,清初為了統一祖國,施琅曾經在這裡牧馬練兵,現為全國著名僑鄉,風俗淳,人情美,是遊客觀光的勝地,是海外僑親和台港澳胞尋根謁祖的故地。
境內的魯東村旅遊景點
(1)魯東文暉書堂門生齋舍“十八士”石雕群(村西南)
(2)魯東耆士陳鵠先生故宅(村西)
(3)魯東耆士陳鵠先生門生同朝十八士(岩山泉州府學耆士陳鵠先生門生讀書處)陳洪謐(-年,青陽陳厝)、蔡肱明(-年,東石蔡厝)、盧若騰(-年,龍湖內坑遷金門盧厝)、張朝綖(-年,東石潘徑)、吳韓起(-年,安海靈水)、黃錫袞(-年,晉江潘湖)、辜胤奇(-年,永和辜厝)、丁胤甲(-年,陳埭岸兜)、梁玉蕤(-年,晉江象山遷官橋岩頭)、郭符甲(-年,龍湖後溪遷南安水頭)、楊明琅(-年,羅山芙蓉遷臺灣淡水)、沈佺期(-年,安平沈厝遷石井後圍)、許吉璟(-年,石龜許厝遷臺灣澎湖)、何運亮(-年,大埔何厝)、史贊聖(-年,安平史厝)、蘇國瓓(-,陳埭蘇厝)、王命嶽(-年,金井柄洲)、施顯(-年,龍湖衙口)。泉州府學耆士——魯東陳鵠,本名陳文暉,字光夏。明萬曆庚子舉人,官至戶部主事,明天啟初,因不滿魏忠賢閹*操縱朝*陷害忠良,遂棄官歸裡,隱名陳鵠執教于晉江十七八都盧塘村,後因其門生同朝十八士,而欽賜其村為魯東。入祀泉郡名宦祠。其生平曾應邀到鄰里授徙講學。埔頭村正覺堂講學處有堂聯記載;也曾到石廈村講學,有以其字命名的歷史悠久的“光夏學校”,以緬懷其興學倡教之偉績。
著名人物
龍湖鎮是明清之際歷史爭議人物施琅及其子施世綸;年國際旅遊小姐福建賽區總冠軍,中國總決賽時尚之星冠軍、漢口北旅遊形象大使總冠軍施珊珊的故鄉;電影《馬尾辮》《向日葵花開》《燃情歲月》《青春無肥》製片人劉清水的故鄉;
施琅紀念館
一、屬地描述
“靖海幽思”施琅紀念中心建設項目位於晉江市龍湖鎮現施琅紀念館處。
項目建設區總面積約m。
二、開發條件
☆緊臨“沿海大通道”快速路,與泉州、石獅、安海等市交通便捷;
☆晉江市濱海旅遊度假區重要的三大旅遊功能區之一,以大眾濱海休閒度假旅遊為主題,周邊配套有以“衙口趕海”招商項目和以大眾休閒娛樂演藝為主的“石景樂園”主題園招商專案;
☆已建有施琅紀念館、施琅宗祠、小型廣場、鴛鴦池及水泥進出路,但道路需改擴建;
☆涉及周邊居民拆遷十余戶;
☆電力、給水已通。
三、項目創意
☆豐富旅遊活動內容,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休閒度假旅遊品位;
☆弘揚靖海精神,進行祖國統一大業教育和民俗文化體驗。
四、建設內容
☆民居拆遷;
☆現有廣場整修;
☆停車場整修;
☆進出交通主幹道改擴建;
☆居民生活汙水處理,鴛鴦池污水淨化,旅遊公廁改造,增設垃圾箱;
☆新建景區牌坊;
☆新建風雨廊;
☆新建靖海業績浮雕及紀念碑林;
☆小型配套旅遊購物街區建設。
五、投資規模
投資規模約萬元人民幣,根據遊客規模及消費水準估算,約8年可收回全部投資。
特色物產
衙口村生產的農特產品“衙口花生”是龍湖鎮久負盛名的特產,享譽海內外。龍湖內生長的龍湖鱉、龍湖鱸魚、龍湖鰻魚等“龍湖三寶”,以其獨特美味和藥餌價值聞名遐邇。
錢江施氏家廟
錢江施氏是晉江一大族姓,其開族時間遠溯于唐末,迄今已曆千載,後裔分佈國內外,在臺灣頗有影響。錢江施氏家廟始建亦早在南宋嘉定年間,已有年歷史。
錢江施氏家廟中書有長聯:“統緒肇大唐,建於啟疆,允為晉水名族;簪纓進有宋,經文緯武,依然秘閣巨家。”“衍渠閣家學,教議並宣,經述遠承鄒魯;朔中秘貽謀,簪纓繼美,科甲丕振錢江”。如家廟中綜敘其家族歷史的長聯所表達,錢江施氏源溯于魯惠公後人施父。“父生順伯.順伯生謙.謙生損.損生孝叔,孝叔生愷,愷生直及端,端生之常……”自周代于東晉,世代歷歷有緒。尤其自孔子門人施之常(宋代封為臨濮侯)而後,十世皆為閣朝大夫,“十世簪纓”成為家族的榮耀。
至唐昭宗時(—),錢江施氏始祖施典,官秘書丞(主掌藝文圖籍),為避中原戰亂,由祖籍光州固始南遷福建。時王潮、王審知兄弟據閩地,招賢納士,多有善*,公卿每避亂來依。施典善堪輿,因擇“關山之南,龍湖之北”的錢江建基。施典娶許氏,生兩子,長日敬敷,官宣教郎;次日敬承,官宣義郎。分長、二兩房。迨至宋代,施氏第八世施實德,號瑤林,考中乾道二年(6)進士,官左僉判,文苑有名。其弟施夢說,字雲卿,亦登開禧元年()進士,授官司理參軍。夢說之子施沅,又於鹹淳四年(8)登進士,授通直郎。一時可稱赫奕貴盛。施夢說於嘉定十四年辛巳(),念始租秘書丞與其妻許氏經畫肇建之功,與兄實德、從兄襄及弟啟議立祠堂,以祀始祖之像。並塑其父大法、伯父淑二像作為配享。又修族譜以序源流,以編世次。
歷年既久,人事更遷,宋元興替之際,施氏族裔有遠遷至福清龍田、玉井、惠安的。而在錢江居住者,因“爰居海濱,恃蕃衍而逞豪強,倚富厚而輕詩書”,讀書仕進之人“寥寥未有聞睹焉”。時有不肖子孫,竟將祠堂占為私室,祖宗四像被挪置於倉埕穢地。族人無法舉行祀典,只得將祖像暫置在鄉村東面水尾宮內。至明嘉靖庚戌年(),施氏族人合議重建新祠,卜地於下埕之地,集資百餘兩銀,動工興建。不料正當牆堵次第築就,尚欠蓋頂鋪瓦之時,晉江發生倭亂,不但祠堂未能完工,還造成施氏家族慘重的損失。其二十世施黎愛《修譜志》對這段經歷有過驚心動魄的記述:“嘉靖庚戌(),予主祀事,宗戚來與祭者,蕃衍難稽。始祖子孫老幼,計有八百餘人。不意嘉靖戊午()倭寇入閩,初犯蚶江,人不安生,遼望煙火驚懼。丁巳庚申歲(—0),則屢侵吾地,然猶逃遁邊城,性命多獲保全。至新厝派二十二世施世清,字應天,以平臺功加都司僉書、浙江金華府管守備,授明威將軍。石廈派二十六世施延勳,字賡唐,號樸園,以軍功授御前侍衛、世襲拖沙喇哈番。上厝派二十三世施曜,字恒士,號立峰,以明經銓選州同知。其弟國寶,字楚士,以中式明經第一名,任福州府連江縣教諭。侄萬玉,字溫卿,乾隆戊午鄉貢進士,即用知縣。一時可稱經文緯武,簪纓繼美。
時任四川建昌總兵官左都督的施應元,因“念為子孫者,當祖廟傾圯之後,欲收拾祖考之精神,以培本根……有志興複”。遂捐百金為倡,得舉族回應,於是清複祠址,斂貲庀材,鳩工重建祠堂,於康熙三十八年()三月興工,康熙三十九年十月告成。以“秘書丞公暨妣許宜人及大經公、大法公神主,仍四像舊制”奉祀。
早在宋代,施夢說建祠堂時,曾購置祭田一處,“在本都吳厝溪大岸北,受種子八鬥,載租八石”,由族中輪流掌管,承祭者每年收取地租,並準備“豬一隻重四十斤,酒半甕、俎醢、蔬果約二十枚”上祭。與祭分胙者各出錢三文助祭。及倭寇作亂之後,沿海百姓被擄殺幾盡,田園荒蕪,祭田無人承租,族中祭禮只能草草從事,不得如舊規。及至清初祠堂重建,家族財力比前雄厚,除了保有宋代以來的祀田外,再建“蒸嘗租五千三百五十六斤”,長二房各得其半,輪流供祭。按規定每年舉行春冬二祭,祭品須備:大餅二盤、龜二盤、桃二盤、大糝二盤、柑二盤、蓼花二盤、豬一隻重一百二十斤,羊一隻重四十斤,金銀香燭各有定份,午夜戲一台。同時,族中還明文規定:祠堂應保持安靜潔靜,尤其祭祀之前必先焚香灑掃。正月初一黎明,族長及眾子孫同到祠堂拜祖,然後團拜。每月初一、十五在祠堂供茶果,由族中長老宣明條約,訓誡子弟謹修禮法。足見當時祠堂在施氏族人心目中神聖莊重的地位。
錢江施氏家廟自康熙三十九年建成以來,屢有修茸,而原貌一直得到保存。該祠宇坐西北向東南,是一座磚木石結構五開間二進帶一列左廂房的閩南古建築。但比較其他祠堂,它在建築上有不少特色:一是施氏家廟山牆特高,幾達10米,相當於3層樓的高度。故當地有“錢江高、衙口大”俗語。二是祠堂前落屋蓋為三川脊,造型富有特色,在門路位置之上起造一重略高的屋頂,使整體成“凸”字形。又在其前片,即兩門柱位置之上又起造一個歇山式屋頂,遠處看來如同屋前拜亭。
幾個頂蓋各造高脊,立燕尾,烏革暈飛,錯落有致。三是祠堂空間佈局合宜,本應是五開間的格局,佈置成三大間,即把左右明問的大部分空間併入廳堂,小部分並人次間,使用作祭典場所的廳堂分外豁然寬敞,且與兩側次間配比均衡。四是祠堂磚石雜砌的北面的牆上嵌著一顆徑約30釐米的青卵石,並留下一段神奇的傳說。據說錢江施氏八世孫名哲,早年剃度為僧,釋名法超,善行法術,人稱施祖師。曾於三坪除妖護民,指示漳人建造江東虎跳橋。當時施氏家廟初建,幾次砌到山牆高處就崩塌下來。法超聞知趕到,從袖中取出一卵石,向上擲去,嵌在牆上,該牆遂順利砌成,安然無恙。年,因祠堂歷久未修.施氏家族再度醵貲重新。按原址原規制拆卸重建,磚牆改為石牆,木柱易作石柱。面牆悉以雕花堵石砌就。雖然華麗有加,可惜失卻舊時古樸自然之況味。
相傳當年錢江始祖施典曾自擇墓地于青石山,且謂該穴“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丁”。施典逝世後,其妻許氏操辦喪事,特選擇將墓穴退後,俾使子孫繁榮昌熾。故錢江施氏傳衍眾多。分居本地的有前港、石廈、後宅、橋頭、西岑、埔頭、坑尾、洋霞、南莊、鈔厝、爐灶、蘇坑、杏坑、福田、東厝、前港新村、山尾、內坑、楊林、林蒲內、安海、石獅、永甯、浯沙等支派;徙省內的有泉州後阪、惠安施厝、廈門、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長汀、尤溪、大田、漳州、龍海、漳浦、雲霄、仙遊、福清、長樂、福鼎等支派;還有徙居廣東、香港、澳門、臺灣彰化、鹿港、台南、高雄、嘉義、台中、桃園、臺北、台東等地的;僑居菲、澳、星、馬、歐、美等圍的;幾乎遍及五大洲。至今其人丁概估有數十萬之眾。
錢江施氏可以說是閩南諸族姓遷台最早的一家。《臺灣府志?藝文志》開章載有唐人施肩吾的詩:“腥臊海地多*市.島彝居處無鄉里;黑皮年少學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臺灣通史》稱施肩吾為汾水人,元和間舉進士,隱居不仕,率其族遷居澎湖。而施氏譜牒卻記載這位元最早遷台的施肩吾,是與其始祖同時南遷的族叔。
《溫陵錢江施氏族譜》還記載其元代遷福清的族人施華,娶何氏,生三子日泰、春、秦。明洪武九年()征戌邊兵,三丁抽一。裡甲欺何氏孤寡,強迫剛成年的施泰去當兵,何氏懼其子孱弱不堪遠戍,讓其避匿,結果何氏被官府抓去,施以“十針埋指”苦刑。施泰當時“逃之北港,附人養育”。北港即今臺灣雲林縣西,亦謂魍港,早時為臺灣與大陸互市之口。施泰去台的記錄,當為最早見載於譜牒者。
錢江施氏大量遷台始于清初。據清乾隆初年所修族譜記載,住台的族人有:
二十世協騰、協尾(洋霞);二十一世孟慨(洋霞)、屆鳳(上厝)、曙守(東阪);二十二世仲慶、仲福、仲殿(洋霞)、隆奎(上厝);二十三世媽承、媽養(後新厝)。季漢(洋霞)、浚紫(上厝)、浚祉、浚熟(東阪)、維位(埭北);二十四世樞統(上厝);二十五世肇愷(石廈)、肇為、肇光、肇治(上厝)等多人。而據臺灣方面資料,錢江施氏於康熙中、末葉有施仕風、施仕美徙居今台南市,施路成人墾今北港,施光建入墾今彰化埔鹽。雍正年問,施善軒、施增軒徙居今台南市,施樞人墾今鹿港。乾隆年間,施衍盾入墾今高雄市,施國爽、施國標、施國壇、施國廉、施國坯、施國壤、施國達、施文載、施文協、施國寶等,後來遷居今台南市。施鬧人墾今嘉義義竹,施樞壹攜孫拔翠人墾今北港,施補、施樞長、施店、施士洽、施國盤及施文鼎、文經、文穆兄弟等,先後人墾今鹿港;施文肯入墾今鹿港,後遷台南;施良方、良讓兄弟人墾今臺北市。嘉慶年間,施閣砌、施媽光人墾今高雄市左營區;施泰岩徙居今台南市,其子瓊芳、孫士潔為臺灣僅有的父子進士;施鶯、施渠華人墾今嘉義縣;施門人墾今北港;施世意及施閣君、閣霧、閣燦、閣剡兄弟,施渠簡、施衍稅、施仙程等先後人墾今鹿港。道光年間,施泰生人墾今屏東萬丹;施埕遷居今台南市;施閣巢遷居今嘉義市。咸豐年間,施參入墾今台中市。此外,還有眾多錢江施氏分支同安、安溪複遷居臺灣的,難以一一計數。清乾隆四十五年(),錢江施氏族人遷往臺灣鹿港時,自祖廟奉玄天上帝木雕像一尊,在住居地建小廟崇祀。咸豐元年()又將小廟擴大,改建新廟。年重修。現廟中尚存咸豐元年由施氏二房份弟子所立的“真如法界”匾,還有年重修時由潯海樹德堂所立的“福我宗族”匾,以及由高雄市施姓宗親會贈的“真如殿”廟號匾。
錢江施氏還與潯江施氏在台南建立施氏宗祠。以“臨濮堂”作為凝聚宗誼的標識。該祠建於年,坐落于台南平西區海安路。門前古榕參天,修竹搖曳,小橋流水,祠右還有一座清咸豐年間從晉江南沙崗大房頭分香的六姓王府廟。日據時期,日本人不准臺灣人民建築祠堂,該祠是以擴建六姓王府為由申請建造的。祠中神龕內掛的祖先畫像,上首為魯惠公,下首為潯江施氏始祖炳、四世祖菊齋及錢江始祖施典。神龕兩旁供奉錢江、潯江往台祖先神位,還有歷代施氏先賢及獻地建祠有功的族人神位。宗祠設有管理委員會,設立獎學金、養老基金,負責救助族人,聯絡宗誼。每年舉行春秋二祭,不僅臺灣各地施氏,海外施姓華僑也常往祭拜。
早在日本據台期間,居住台南南投的施學賢就不畏艱險,毅然返祖裡稽察譜牒,編印《臨濮堂譜》分發海內外。自上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開始通往,錢江施氏家廟就成為眾多臺灣施氏宗親謁祖的聖地。
坑尾村
龍湖鎮坑尾村地處龍湖北畔,東鄰西潯,西接龍園,北連百宏(中國)集團,大深公路穿村而過,全村人口人。村民均姓施,屬錢-系。坑尾旅居菲律賓、香港、澳門、臺灣,大約有一千人左右,是龍湖鎮一個小僑村。早前,坑尾村莊曾居住著蔡姓、楊姓、施姓(後港)、呂姓人。呂姓的房屋在解放後尚未倒塌,公社化時集體食堂就建在呂氏的祖厝。坑尾一世祖希德公原籍是晉江龍湖前港村。年輕時到坑尾私塾執教,後來逐對這個龍湖之濱、山明水秀的村落產生依戀的感情從而落戶坑尾。希德公生有四子(後來二房出祖浙江金華),經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逐漸成為坑尾村的大姓,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各種原因,原來居住的外姓陸續遷往他鄉。自此,錢江施姓人獨居至今,現已傳至三十三世。坑尾村民歷來以農為生,在清末民國年代因地域小、土地少、社會-、民不聊生,許多村民遠涉重洋到菲律賓另辟謀生之路,故後來形成百分七十村民是僑屬。特別是在文革後78年——85年期間,*府又批准一大批的僑屬往香港、澳門定居,據統計現在在香港有80戶,澳門多人。改革開放以前,村民以農為主,經濟大部分是海外、港、澳接濟,農民貧困。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坑尾村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變化,從來沒有什麼企業或大商賈,但社會穩定,村民安分守紀,犯罪率很低,按照黨和*府的*策辦事,但坑尾有一特點是比較注重教育,熱衷文藝。自解放初到文革由村民自發組織文藝隊伍,每年排演時裝劇在春節期間為村民演出,後來成立宣傳隊更是活躍,經常與鄰村演劇聯歡,聯繫感情,配合中心任務,宣傳黨的方針*策,而宣傳隊員全是義務。由於重視教育,歷年來,出了許多優秀學生,至今全村有七十多個大學生,其中有教授、講師、研究生、留學生、企業家。國家幹部中有副科級以上者9人,人才輩出。坑尾村旅菲、港、澳、台鄉親歷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公益事業,捐資辦學。鋪設水泥路、牽電照明、建祠堂宮廟、重修祖廳、建燈光球場、安裝老人健身活動器材、購置治安巡邏車,興修水利等等,雖然規模與豪華不及其他村,但創建都是走在別人的前面。由於海內外鄉親的大力支持和奉獻,坑尾村改變了面貌,煥然一新,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前進了一大步。改革開放以來,坑尾村隨著形勢發展,圍繞“寬裕型小康村”的建設,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抓緊機遇,開拓進取,以發展經濟為中心,村支部,村委會帶領全體村民走脫貧致富的道路,發展各項事業,招商引資,興辦企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改革開放以來,湧現了多位企業家,晉江拉鍊工業的崛起先驅是坑尾,現在已有多傢俱有規模的企業,又有幾十位青年在廣東的廣州、深圳、揭陽、佛山等開辦玉器雕刻,均事業有成。坑尾村人勤勞樸素、遵紀守法,社會比較安定。
在澳門坑尾村現包括在澳門出生的鄉親已有多人,鄉親於年初已成立”澳門坑尾(英美)同鄉會籌備委員會”,宗旨是愛國愛澳、團結鄉親、聯絡鄉情,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活動,加強與內地在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等之交流及合作,共同為晉江巿龍湖鎮坑尾村(英美村)及澳門特別行*區之發展作出貢獻,期望今天正式成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