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一步岩庙会为民族英雄韩世忠塑像披红袍壮观场面
一步墕与韩蕲王庙
文/李强国
一九八三年九月的一天,我在清涧县郝家墕公社的集市上买了一头肥猪,想赚几个小钱,那头肥猪好似选对了主家,一路上很听话。翻过康小慕家沟村的小山梁后,就到了绥德地界,路上遇见一位投机倒把的屠夫,他看到我吆喝的那头肥猪后,笑着说:“后生你不识货,那是头下过猪娃劁骟后喂肥了的母猪,没有人吃它的肉。”
我被吓了一跳,难道我的一百四十块钱要打水漂了吗?
到了毛家山村,村民指点我拣了条山路,往东北方向走,就来到了一步墕。因为心虚,便小歇了一会儿。急忙进了万寿寺的主殿,向佛祖磕了三个响头,也拜了隔壁的韩蕲王,希望他们在天显灵,保佑我早一点把这烫手老母猪卖掉,不要赔了本钱。我是相信那位屠夫话的,也听说过有病的人吃了母猪肉后,病就会加重,即使有病的人康复了,吃了这样的猪肉也容易再犯病。要知道,那时的一百四十元钱,相当于一个小干部四个月的工资啊!
那是我第一次亲临一步墕。
后来,因为职业关系,我喜欢上了民俗、宗教以及本地的人物逸事,也经常走访乡下,和年长者交朋友攀谈,从他们口中长些见识;也寻访过不少寺庙,查找先辈们存留的遗物和流传的故事。因此,我又多次去过一步墕。
在陕北,两山相接的低矮隘口处称为墕,或者叫墕口,小一点的叫落(lào)弯子。绥德称墕的村庄和地名比较多,如:定仙墕、胡家墕、张家墕、崔家墕、李家墕,郝家墕、大王墕、墕头、东门墕等等,带墕的地方都在山上面,一步墕之名也由此而来。
一步墕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官道,从紫柏湾村往东北走,通过一步墕,沿七里铺村再往前行走,就到了绥德城。一步墕西南侧的山,被人称之为官道峁。
一步墕山上有座佛庙,住过和尚,人称永寿寺。从庙殿里的重修碑记中可以看到,永寿寺创建于南宋。山中保存最早的重修纪念碑是康熙四十年的,其中写到:“州之南七里许,有山名一步墕,为南北通衢,实形势扼要。突起突落,若断若续……”。
这是时任绥德州牧李健倡导重修关帝、文昌祠的事,两祠建立在两山相夹的石砌路洞的顶上。路洞不仅给过往行人遮风挡雨纳凉小憩提供了空间,更主要的是可以护挡两山出现滑坡,没有文字记载路洞创建的时间,也不知路洞上所筑帝祠是何时何人所为。
父母官李健崇文右武,“文事与武功并重”,又有“正风俗而兴教化”的思想。他“命善士康秋、释子了悟等首董其事,纠工修葺”。希望州人“武烈併于鹰扬”,“文章尽成忠孝”。
了悟是僧正司僧正,就是一州僧人的行*丈官。中国的佛系中,关圣帝君是佛门伽蓝,而文昌帝君是儒生必奉的神灵,在永寿寺供养二帝君,应是陕北寺院的特点。当年的永寿寺,住持僧是性亮,有一百多位当地信士,会首十人,功德主三人,也有寡居的两位女人施舍钱粮,山西客人八位,乐户两位,竟然有延川妓女随庆儿的题名。由此可见,在封建的旧时代,从事妓女职业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碑文是由本州庠生刘延张撰写,他的儿子经魁刘祖仁书丹。在这篇碑记中,最早出现的地理名称是一步墕,而非今天书写的一步岩。虽说“墕”与“岩”读音相近,但意义有别。近几年,许多村名一改常用旧字,而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改变了原有的含义。
譬如陕北村名常用的“坬”字,本指比较陡的山坡,人可以站立,但不能耕种,时人以“洼”代替“坬”。而“洼”的释义是小水坑,两个字意千差万别,好像十年九旱的陕北不是*土高原,而是水乡泽国。
一步墕在什么时候创建的韩蕲王庙,州志也未提及。乾隆五十年《重修宋韩蕲王庙碑记》中记载有这样一段话:“里人之祀王也,上于学宫一乡贤,其他未有专祠。州牧舒公始作庙于此山之上。大中丞毕公谓祀王之意,立儒教忠,附浮屠非宜,命州守吴公专立祠。乃募资鸠工,岁甲辰为王箍洞一所,前复为抱夏,又前为山门,或有谓其制,仍未展崇王之意者”。由此可知,一步墕创建韩蕲王庙由州牧舒公所为。舒公指舒云烺,浙江杭州人,进士,乾隆三十三年任绥德州牧。
大中丞毕公,指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毕沅,今江苏太仓市人,乾隆二十五年,状元及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十五年任陕西省府按察使,乾隆三十六年任陕西布*使,乾隆三十八年任陕西巡抚,乾隆五十年二月调往河南。
吴公指吴忠浩,字登书,山西太谷人,乾隆四十六年任绥德州牧。
由上文可知,原来创建的韩蕲王庙十分简陋,毕沅给吴忠浩出主意,“立儒教忠”,要给韩蕲王专门建祠,最好选在寺院里。因此,乾隆四十九年在一步墕为韩蕲王“箍洞一所”为祠,殿前修了抱夏建了山门。郡人李继峤写了碑文,于乾隆五十年六月立石纪念。韩蕲王殿与佛祖殿并排而立,同享香火。
“凡山水佳处以及扼要之区,每多建立庙宇,诚以地灵而祈神之灵也。绥州城南十里许,有山名一步崖,两山夹谷之间,为京省往来通衢,邑人建修庙一所,住持僧时奉香火,且设茶水。夫今之神,昔之人也。昔之人以‘以善’而著乎一世,今之人以‘好善’而存乎一心,此庙之所由设欤”。这段文字出自乾隆五十六年八月所立的《重修永寿寺碑记》中,是贡生*道所撰,文中既讲了建庙立寺的由来,也讲了僧人的职责。
一步墕之名在这里改称为一步崖,并用“两山夹谷”写一步墕的险隘之处。当年时奉香火的有“洪瑜、洪琇、徒祖铭、徒孙道海”。因为一步墕是“京省往来通衢”,僧人们“设茶水”方便了往来人,用具体行动体现“为善”之举。
一步墕之所以被称作一步崖是有原因的,因为其地两峰矗立,中间隘口宽不过三尺,一步即可跨过。其实最初并非如此,是为了方便行走,将墕口人为地向下挖土,越挖越低墕口越狭窄,变成险隘关口,两侧为直立的*土崖,这大约是人为之后形成的景观,这种人为在旧时交通道上普遍存在。
嘉庆三年,永寿寺修建了弥勒佛和四大天王殿。“绥郡城南一步崖,有佛庙一所,诸信士于庙前建立弥勒、四大尊王。于是约乡众募四方,不数月而功已告竣。庙貌堂殿之焕然,金锡丹雘之辉煌,庶儿,神有所庇,人有所尊”。虽说是百姓所为,其目的也是“驱邪作正,普济众生”。
这次修建的经理督工是康有仓和他的弟弟康有信,彰厥姓氏达一百四十余人。
一步墕当年所在地属于紫柏湾,会首大都是康王二姓为主。同年,紫柏湾王俊儒将官道峁阳地一段约有五垧地施予庙会,永为香火之用。
道光二十五年,知州大人凌树棠《重建韩蕲王庙碑记》中写道:“宋韩蕲王绥郡人也,绥人相传来远门外有国朝乾隆三十二年署绥牧书公世禄始建祠于城南十五里之一步崖”。而书世禄是满洲人,当年建庙立有《宋蕲王韩世忠武祠宇碑记》,但很简陋,所以才有乾隆三十三年舒元烺重建工程。
这次重建,是由曾在道光十七年八月来绥任职的江士松提议重建的,江公从刺史位退职后未告老还乡,而是来绥亲自督促重建韩蕲王庙。“择公正首事州庠生议叙,九品梁桢耑习其事”,建石坊,添建客舍三楹,房三间,为过往行人俾避风雨。因此,工竣之后,江公喟然欢曰:“此吾之素志也”。
重修所有费用,都是本州的布(*)经、教谕、监生、典籍、从九、生员、武生、卜总、卦职、州同、提九等计五十一名离退和在职的仕官之人慷慨捐资的,没有庶民参加。只不过,永寿寺的僧人只有道悟和他的徒弟志宗。
同治六年,回纥乱乡陷城。同治七年,湖南宁乡县廪生成康定“督带成信抚标六营旂,署理州事,到任即以安辑士民为念,由此整饬营勇,剿抚回、土各逆,以卫地方。郡民妇孺皆称曰‘老大人’,如家人之依恋父母焉!”同治九年冬,成康定撤营回绥,不遗余力。“先将文武庙兴修,而请神庙及城西之天宁寺亦次第补修告成,均勒石纪事,并卖城内旧址别立韩忠武王庙”。他在碑记中写道:“余以巡道*驻营绥德,访王之祠而谒焉,询之父老,称‘王有祠在一步岩,王之故里也!’日久倾颓,沈沦草蔓。爰捐廉俸千数百缗,购宅城中,敞其轩楹,崇其殿宇,祀王木主,享以馨香,前列义学,岁课诗书,并置地数十土寻,以备岁修义学之费……朝廷命将出师,论功行赏,盟坚带砺,兴重旂常。余以庸才犹获毕丰戎行,扫荡边塞。王如有知,亦当有生不逢辰之叹也,悲夫”。
成康定豪情满怀,历数自己受命朝廷在边塞的功业,并为韩蕲王立祠,在蕲王金牌之前抒发缅怀之情,此情此境,悲壮雄浑,感人至深。绥德州志千言文字叙其功德。可见,来绥任知州的父母官们,倡导修建韩蕲王祠庙,目的是以正俗风,抚振正气,希望韩世忠故里人杰地灵,多出优秀人才,像韩世忠那样,精忠报国。
碑记中的一步墕已是一步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道光二十五年,江士松在韩蕲王庙一侧的墙壁上留下了“一步岩”三个大字。每字高约厘米,宽75厘米,上款写:“道光二十五年四月重修”,下款写:“知州袭云骑尉江士松书。”
在一步墕,江士松于道光二十五年三月题写了“福履绥之”四个大字,是出自《诗·周南·樛木》,是表达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安抚人使人安定的愿望。旧洞门上的“青云得路”也是江士松题写的。道光二十八年九月,他又在一步墕写下了“福禄寿”三个大字,再次表达了在绥州“福履绥之”的志向。当年和江士松一起主事复修韩蕲王庙的凌树棠,也在牌坊上留下了“中兴佐命”四字。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题字完整地保留在一步墕的山上。
道光二十八年仲冬,一步崖合会为纪念江士松的功德,立了一通“江公桥”纪念碑,当然,“桥”在何处?今人不得而知,但它能说明江公为公益事业捐资献身的事实。
江士松从乾隆四十六年来绥德任州牧,直到道光二十五年还心系绥德,并督促凌树棠重修韩蕲王庙,又不惊动庶民,让那些从官的儒生捐资助勷,深得民心。绥德州志为他立传:“江士松,字友竹,为*宽和慈爱,振兴书院,修葺考棚及各坛庙,不遗余力。工八分书,尤善擘窠大字,勒上石者极多,人以是歌遗爰焉!”在江士松眼里,绥德就是他的故乡,四十年间,他在绥德做了许多好事,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
不过,他题写的“一步岩”三字,也是尊了前贤州牧吴忠浩在韩蕲王庙墙壁上的《一步岩》诗题。文人欣赏的是江公的书法。庶民没有接受了他们给此地所拟的这个名称,碑记中都称之为一步崖。成康定用江公“一步岩”之名,也是出于遵从前贤之心的。
岩的本意是岩石突起而成的石山峰,但是,这里都是土山土坡,与“岩”的本意没有关联,称“一步墕”应该更合乎于这里的山形地貌和当地人习惯上的用词用语。不过,今人大都沿用的前贤所留的“一步岩”,也并非大错特错。
喻兆圭,字竹泉,湖南宁乡监生,光绪十七年任绥德州事,他在光绪十八年所撰的《监修一步崖碑记》值得细读:
“城州南十里许,有一步崖,为宋韩蕲王故里,崖顶庙貌巍然,万壑群山,罗列奔赴,亦北山形胜地也。自庙南建瓴而下,峰岚有奇,山形峭削,径道曲盘,宽不盈三尺,上下往来,?躃行尚多颠踬,患若春夏雨久泥泞,隆冬积雪冰凝,则彳亍步步,车马尤视为畏途,从无敢比驭而过者。岁丙戌,今方伯张公竹晨,由延榆观察使者,迁陟皖臬,旌麾临莅,目击愀然,亟上旨治之,迫于北上未果。嗣由甘藩移陕,回忆崖道险隘,犹恋恋不释于怀。适客秋北山被雹,今岁春夏复遘旱。公乃晓喻中丞,先颁庠拏数千金,拯济灾黎。复自捐廉二千余,中分百金交兆奎,手谕就近修路,以工代赈。兆奎闻命,弗敢怠焉。周历履勤,督率民夫数十辈,畚揷并举,将狭者宽之,险者夷之,欹斜塌陷者,直劈悬崖数丈,凿筑而平正之。后因工费不支,随以薄俸继之。越日余,工竣,竟成康庄,行者咸称便焉”。
知州喻兆圭,也遵循民下习惯的称谓,称此为一步崖,或许,他也自认为前贤以“岩”代“墕”略有不妥。
这次修理拓宽官道,是由“方伯张公竹晨”拨款促修的。
方伯张公,族名张善倬,官名张岳年,字竹晨,浙江宁波人。咸丰顺天乡试举人,进京后先入郎署刑部员外郎、观察,后在*事权力中枢*机处任章京。一八八零年外派至陕西西安、榆林任知府,升延绥道调署粮储道。一八八六年升任安徽按察使(又称臬司),后任陕西布*使(也称方伯、藩司)。在甲午年(年)秋赴京参加慈禧太后六十庆寿(《翁同龢日记》:年10月27日,张竹晨自陕西来祝嘏)。可见,张竹晨身份非同一般。
作为官道的一步墕,不仅得到历届州牧的重视,修缮道路,屡建韩蕲王庙,他们借此繁衍书生,使一步墕成为州内文人荟萃之地,除题字之外,也残存着一些诗篇。
福建晋江监生叶馨,于乾隆二十五年任州事,二十六年调离后又于二十九年调回绥德,三十二年升任湖南常德知府。他留有一步崖诗二首。
余先有一步崖诗曰:
仆仆红尘寓六骸,惭无经术抚安怀。
半生历尽三七路,何日方辞一步崖。
忆辛巳春,谬叨保举,荷蒙圣恩,记名回任,甲申夏鹰入觐,叠韵志感:
报称为难敢乞骸,还期若谷寄虚怀。
两鹰堪胜两千石,今日方辞一步崖。
州守吴忠浩也有题诗:
峻岭疑无路,纡回一线通。
肩摩惊过客,鱼贯效村翁。
近逼垂崖峭,俯临百丈空。
时虞跬步失,惕若意无穷。
在韩蕲王庙的墙壁上砌一卧碑,由道光二十九年清涧县训导长安县举人闫秉庚敬题的《鄂王颂》二首:
鄂王忠诚旧齐名,宋泽三呼有继声。
江左战勋高宗时,故乡遗庙傍绥城。
北来井树宵通梦,南渡英雄口绝兵。
回首中原归不得,跨驴空负保身明。
江中桴鼓*声振,湖上提壶通略消。
至使英雄甘佞佛,可知三圣不还朝。
一奸已是危宋社,请将谁能纪柱标。
从此偏安终宋局,故宫禾黍晚萧萧。
叶公直抒己见,吴公诗写一步墕山之险峻道之窄隘,闫公诗赞鄂王之功。
民国至今,一步墕韩蕲王庙多次重修,属信士纠首所为。主殿和抱夏都是之前所筑,如今恢复塑像,楹梁丹涂,并新建了路洞、乐楼、凉亭等,将狭窄的路面拓宽硬化,削南山填平墕口深谷,形成了三岔路口,南通紫栢湾,西接蒲家圪崂,东入绥德城,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步墕真正变成了康庄大道。
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下午,我和马尚喜、贺宇、高浩一起从合龙山乘车去了一步墕。天有点暗,间或洒几滴零星小雨,春寒未退。但是,一步墕并不清冷,有来往不断的车辆,庙前广场上停着几辆小车。在旧路洞北并排新修了供车辆往来更宽的路洞。庙殿的西侧旁停着一辆白色小车,一块长长的条石上,摆着案板、刀具、鲜肉、料盒,还有水果、蔬菜、饮料,三对年轻的夫妻正忙着野炊,烧烤的铁箧里红着炭火,油香飘散,流溢着幸福的新生活气息。其中一位男子站立起来,微笑着向石坊走来,给我递了一支中华烟,喊我李叔,倍显亲切,他是我女儿的同学。一边有五个小孩手抓*土,相互扬撒,打着土仗。他们多像春归的紫燕,尽情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洒脱,给一步墕添了一片勃勃生机。
我再次浏览一步墕,在抱夏下查看旧碑,在石坊、乐楼上抄那些联语,有些对联值得细心品味。
明哲保身,子房媲美;
精忠报国,武穆齐名。
恢复中原,志同诸葛;
再扶宋室,功迈汾阳。
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
西北一天崇血肉,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
问戏里谁雄?看一江赤焰,九霄玉鼓;
数台前孰醉?尽万里白云,千仞青峰。
这些佳联引典述事,处处褒扬韩世忠。
我四处转悠,体味这景观的神圣之处。来到韩蕲王殿前,向韩世忠梁红玉的塑像拜了三拜,不由诗兴萌生,随笔而作《韩蕲王》
前人椽笔颂蕲王,祠里香烟日月光。
今我高歌向碧宇,春风细雨正苍茫。
我的伙伴们也是兴致很高,手中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同时也把我置身画面里。
归途之中,我心想该写写一步墕的韩蕲王庙,那些先后在绥德做官的人,为韩蕲王立庙建祠,他们自掏腰包,宣传忠孝,弘扬正气,淳化民风,虽然时过境迁,但这种善举依然值得提倡。
年4月9日
本文作者李强国先生近照
作者简介:李强国,男,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五里湾村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乡下,农民,喜好诗文,有作品散见于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及网络平台。兼好《易经》、宗教、民俗诸文化。现供职于合龙山道观,从事宗教、国学、心理学咨询及研究,偶有诗文面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