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访厦门中山路不该被忽视的古迹,迷失在小 [复制链接]

1#

我自小钟爱厦门的小巷。

以前住在老城区的小巷里,小时候上学,大约需步行十来分钟,不爱大马路上车来车往的嘈杂,就喜欢穿过那些狭窄幽深的小巷,内武庙、养真宫、双莲池。。。这些小街小巷留下了多少美好而纯真的记忆。

直到长大成人,依然喜欢徜徉在小街小巷,以前的石板路,如今多变为水泥路,不变的是依然七拐八绕,错综复杂,仿佛每一个拐弯都是一个谜,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老城区的小巷,由于历史悠久,往往隐藏着容易被忽略的古迹,或许你时常经过的古宅曾经是某名人的故居,而巷口的那尊石敢当已默默在那儿守护了几百年。

某个周末下午,蓝天白云,天气晴好,与好友相约,一起探访厦门的小巷,探寻那些不该被忽视的古迹。

我们的行程开始于同文顶,就在和平码头对面的山坡上,同文顶这名字来源于曾经的同文书院。

年数位南洋华侨在这里创办同文书院,几年间发展为厦门名校,并且成为福建省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过年厦门大学创办后,同文书院的大学部停办,小学部、中学部辗转鼓浪屿,也于年停办了。虽然仅仅办学几十年,但培养出数千名学生,包括菲律宾侨领李清泉,书法家虞愚,医学家、声乐家林俊卿,抗日将领、起草南昌起义“安民告示”的陈文总等名人。

如今的同文顶,像个小公园,清幽雅致,站在高地,可遥望鼓浪屿。

从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旁的小路往里,大连兴馆巷、金新河巷、通奉第横巷等,无意间在草仔垵发现已被拆掉大半的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机关遗址,一只穿着小衣服的狗狗正在晒太阳,摆的POSS不错哦~

兜兜转转,来到位于中华城对面、文安小学旁的江夏堂。所谓“天下*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从一千五六百年前,源于江夏郡的*姓族人日益繁盛,他们多以“江夏堂”为家族的标志,例如北宋诗人*庭坚修建的*氏宗祠就号“江夏堂”。思明区的江夏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培松在年奉旨建造的。江夏堂系*氏大宗祠的祭祖堂,是*氏广大宗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被誉为“厦门最具艺术价值的老建筑”。

这一带在思明南路未建成前,是*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穿过马路,中华城西侧有一座“孝阙增光”的老牌坊,是民国总统黎元洪为表彰*世金父亲、孝子*传昌的题书,石柱上的对联“江夏宗风千秋名不朽,中华褒典百善孝为先”是福建督*兼省长李厚基手书,外侧一幅是厦门道尹陈培锟所书。牌坊旁原是*世金故居,一幢两层的西洋建筑,不过在年的中华片区改造中已被拆除,现在这座建筑是原地重建的。

穿过老牌坊继续往前,右拐来到草埔巷9号,树木掩映下幽静的民宅,这里就是“陈化成故居”。陈化成,厦门同安人,清末民族英雄,年在上海吴淞口抗击英*侵略的战斗中英勇殉国。这座闽南传统民居,是陈化成于清道光十六年(年)任福建水师提督时所住,门口的旗杆石座便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至今陈氏后人仍居住其中,我们匆匆而过,不敢多做打扰。

冬日暖阳中,老婆婆坐在古民居前晒太阳,顺着她指引的方向,我们来到位于石顶巷深处的风狮爷小庙宇,里面供奉着“石狮王”。其实这种石器崇拜,或称“石敢当”,或称“风狮爷”等等,在厦门老城区的各处小巷里都可见到。石头的外形有的状如狮子,有的是一块方石,它们都是辟邪消灾的镇巷之神,而这座石狮王是其中个头最大的,披着红巾,通体蓝黑色,金色的眼圈,红色的鼻孔,还露着两排整齐的牙齿,并不阴深恐怖,反而颇有几分憨态可掬,很喜庆的吉祥物。庙宇虽小,香火却旺。

沿着墙上的标识,我们又探访了外清巷的蚶壳井和四仙街的四仙石。

外清巷22号的大宅院,是曾经高级洋行买办邱廷枢的公馆。它的门前还有一口很特别的古井,叫做“蚶壳井”,井台是用蚶壳砌成的,在闽南风俗中象征着吉祥的意思。对于海岛城市来说,过去有这么一口甜淡水井是非常珍贵的。20世纪30年代,邱家名宅曾光辉一时,虽已过去了百年,但仍掩饰不住它昔日的富丽奢华。

四仙石是一块方石,四面均刻着一位端坐着的佛像,在厦门话中,把“尊”、“个”称为“仙”,所以这块石头就叫做“四仙石”。据考证,四仙石应该是宋代文物,但由于风化较严重,已不能确认具体是哪位神仙或哪位菩萨,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古代石塔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但附近的居民仍然笃信这块石头有保佑一方的灵性,常年供奉,香火供品不断,还为其塑了金身。

走出小巷,回到中山路步行街,右转走到底是厦门市公安局,在公安局后头隐藏着一段始建于明代的厦门古城墙。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在明代古城内成立水师提督衙门,后来还拆除原城墙并扩建,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城墙,实际上是经过施琅扩建后的,现如今只剩下不到70米了。

参天的古榕,斑驳的城墙,还有一块写着“曼倩偷”的摩崖石刻。

谁种蟠桃树一丘,开花结实几千秋?

山中金母年年宴,仙果须防曼倩偷。

据说这个形似仙桃的石头上,原本刻的是“曼倩偷来”四个字,“来”已被磨损殆尽,“曼倩”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名字,这竟是东方朔偷王母娘娘仙桃的典故呀!

凭吊古城墙后,返回公园南路,一路下坡来到中山公园南门,进门朝左走,越过草地,有座30米的小山丘,名唤“魁星山”。这里原是清代福建兴泉永道署的后花园,清末时,历任道尹在这里题写了十余幅摩崖石刻。石拱门内,第一处石刻是潘骏章于同治十年(年)题写的有关年英*强占兴泉永道署的记事石刻,是研究厦门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还有曾任三次道台的曾宪德的“弎巡鹭江”,有好官清誉的周莲写的“万壑云根”,有仅任三个月的徐兆丰写的“鸿雪”(源自成语“雪泥鸿爪),有倒数第二位道台庆蕃附庸风雅的“峭雪”,这也是最后一处石刻,因为没几个月辛亥革命成功,清*府倒台。

(说明:兴泉永道署作为清*府管辖福建兴化、泉州二府(今莆田、仙游、惠安、晋江、南安、安溪、石狮、同安、厦门)及永春州(今永春、德化)的地方行*机构,于康熙九年()设立,雍正五年()移驻厦门。)

南门进,西门出,天色渐沉,也该祭祭五脏庙了。

逛了那么多厦门历史古迹,此刻最想吃一顿正宗地道的厦门小吃,才算是圆满呢。

搭乘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来到火车站,不远处的双涵天地有一家名为“地道赞”的餐厅。

看这门面就够气派,设计灵感来源于上世纪的鼓浪屿,陶立克式柱、罗马拱窗,还有异国风情的各国领事馆、老别墅,西洋元素结合东方情韵,金碧辉煌,匠心独具,出自全国十大设计师陈幼坚之手,必属不凡。

就连墙面的红砖都是西班牙手工作坊量身定做,才能有这种自然釉面的光泽。

餐具的设计也极具厦门特色,寓意吉祥平安的八卦器形,上面是意大利画家手绘的厦门自然人文图案,小海豚形状的筷架更是萌萌哒,忍不住拍了好几张照。

纸巾也是精美到舍不得使用,三角梅、白鹭、骑楼、鼓浪屿四副图画,令人只想收藏。

餐前赠送的凤梨酥,柜台上免费试吃的牛轧糖,真材实料,甜蜜香浓。

沙茶面是厦门经典的小吃,而这一碗沙茶汤是地道赞团队六年辛苦研发的成果,地道的食材、原始的做法,以及老厨师的经验,成就了这碗“癀”味香浓的沙茶面。(癀味,来源于原料之一的狗虾,是一种不可言传,留在老厦门人记忆里的味道。)为适应八方游客,有四种口味可选,清香、韵香、浓香、超级S版,而我自然是选择浓香了。

烧肉粽,在厦门并不是只有端午节才吃粽子的,它是早餐,是午餐,也可以是闽南式的下午茶。烧肉粽最重要的配料,其实是那块肥瘦各半的三层肉,瘦肉要松软,肥肉要半化不化,就是形状要完整,但其实已是半融化在米粒之中。就从这点而言,这颗烧肉粽无可挑剔。

芋包,也有三种口味可选,保守派、海派、改革派,我选择了外甜内咸的海派,与传统芋包不同的是,外皮是纯芋泥制作,甜香软糯,搭配咸鲜的内馅,如此和谐。

老厦门的海蛎煎,不用肥大的海蛎,也不加鸡蛋,原料只选用小颗新鲜的“珠蛎”、青蒜和地瓜粉,五香粉调味,吃的时候蘸点厦门辣酱,这才是本港海鲜特有的滋味啊!

酒灼芥蓝,独特之处在于加入本地高粱酒,酒味中和了芥蓝的苦味,又增添了一份酒的醇香。

隔壁桌是孙儿带着奶奶来的,老太太虽然嘴上嫌孙儿太破费,但发自内心的笑意却是藏不住的。

吃得满意,顺便带些厦门特色的伴手礼,馈赠亲朋好友、上司同事都好。

古早味厦门馅饼、新西兰顶级牛乳制作的牛轧糖、%凤梨制作的凤梨酥,还有蒋家四代蒋友柏打造的瓶身外观的怡酩高粱酒,是采用亚酿窖藏18年以上的陈酿原浆调制而成的。

盘子、汤碗、酒壶、酒杯、茶壶、茶杯、勺子、筷架,以及纸巾,喜欢的话,都可以买回去。

美食所在:地道赞,厦禾路号双涵天地-单元(星巴克旁),人均八十,需10%的服务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