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知或记忆,往往从它的标志性地点或建筑开始。作为晋江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医院旧址“爱国楼”,不仅承载着老一辈晋江人的记忆,也镌刻着晋江的历史文脉和精神内涵。
“爱国楼”桑梓情
▲张英灿
说起“爱国楼”,曾任医院院长、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张英灿依旧记忆犹新。“当时,医院就只有一幢三层楼房和几座简易平房,医疗设施非常简陋,交通也不方便。”张英灿回忆道,年,医院设在下行村(今青阳霞行社区),由于环境破旧,加上就诊量与日俱增,医院的条件早已满足不了群众需求。
年,原籍晋江青阳下行村的旅菲爱国华侨蔡琼霞回乡探亲。医院情况后,医院建设的想法。“当时考虑过拆掉旧址翻建,但琼霞说拆掉旧的会影响群众就诊,倒不如重新建一个新的。”张英灿告诉记者,后医院,蔡琼霞开始忙碌起来,在各级*府部门的帮助下,新院的申请、土地报批、选址、建设等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在医院建设过程中,只要蔡琼霞人在晋江,每天早上六七点,都会到工地看看。“那个时候,工地没有搭设临时办公室,我作为院长,每天都会搬一把椅子,坐在大门口监工,很多人找我都得到工地找。”张英灿说道,印象中的蔡琼霞穿着朴素,为人亲切,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她会和我坐上一两个小时,聊聊工程进度,也会话话家常。”
年,蔡琼霞捐资兴建的门诊楼落成。为了给新落成的门诊楼取名,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我们当时想了不少名字,比如有人提议叫‘琼霞楼’,我记得她听完以后只是笑了笑。”张英灿回忆道,最终,还是蔡琼霞自己为大楼取了名。“她说,医院是出于爱国之心,就叫爱国楼吧。”名字确定后,蔡琼霞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叶飞为“爱国楼”题字。
★★★
▲年3月2日,蔡琼霞携子陈永杰一行
医院参加“爱国楼”落成典礼
年3月,医院从下行村整体搬迁至新华街号。自此,“爱国楼”成为医院的别称,亦成为晋江的地标性建筑。30多年来,无数医务人员在这里辛勤耕耘,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
作为晋江侨亲爱国爱乡的生动例证,“爱国楼”也成为蔡琼霞子孙后代传播优良家风、铭记爱国情怀的标志之一。年,蔡琼霞之子陈永栽捐款万元,重新装修“爱国楼”,为母亲续立慈善功碑;年6月,蔡琼霞之女携其子女在回乡探亲之际医院,参观“爱国楼”,追忆母亲生前的慈善足迹。
▲(旧)爱国楼门诊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爱国楼”,医院里还保存着不少爱国侨亲的慈善印记:年,旅菲华侨杨文豹捐建白求恩雕像一座;年,旅港乡贤(匿名)捐资万元建设华侨楼;年,旅澳乡贤苏晋南捐赠旅行车一辆;年、年,旅澳乡贤陈明金分别捐赠当时配置最先进齐全的救护车一辆……这些慈善事迹的背后,饱含着广大旅外乡贤的赤子之心、桑梓之情。
精医为民“医”路奋进
▲医院新院区(罗裳院区)
年1月31日,医院再次迎来历史性一刻——全院从工作了30多年的新华街旧址搬迁至如今占地多亩的新址。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林医院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条件简陋到设备先进的岁月。
▲林清泉
医院的发展,已退休十多年的林清泉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年,医院创建初期,没有固定的场所,仅有一支十几人的医疗小分队,直到年医院才在青阳下行有了自己的“住处”。“当时医生人也不多,仅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几名医生。”林清泉回忆道。
此后,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于年搬迁到新华街后,医院开始迈入稳定发展阶段。年起,医院开始寻找医联体合作,医院达成医联体协作关系,医院学科发展。年,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成为泉州市首家“二甲”医院。“那个时候,每天来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现有的病房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林清泉说,同年,晋江市启动病房综合大楼建设,总投资4万元。
▲2年建成病房大楼
2年,病房综合大楼建成投用,医院发展史迎来重要里程碑。“病房大楼建成后,住院量从以往的日均人一下跃升到人,门诊量也同步增加。”林清泉说道,此外,病房大楼的建成也为临床专业学科二级分科创造了有利条件——建成了13个临床科室、28个专业学科,医院启动信息化建设。
此后,医院在科、教、研、防及管理方面取得全面突破性发展。6年,医院晋南分院挂牌成立。在医院的帮扶下,晋南分院从乡镇卫生院跃升成医院、全省首家通过JCI医院;9年起,医院发展教学,开放合作,成为5医院、10家高端医疗机构协作单位;年,与树兰医疗集团达成全面合作关系,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回首医院的发展,从年创立之初仅有十几人的医疗小分队,到如今拥有上百名高级职称人才的千余人医疗团队;从居无定所,几度辗转变迁,到如今拥有占地亩、省内一医院;从单一诊疗方式,到如今成为一所集医、教、研、防为医院。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医院不只是城市历史的代言,也传播着现代城市的魅力,推动着城市的未来发展。
“健康晋江”发展不停步
开车途经晋江世纪大道,在两旁鳞次栉比的建筑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是位于晋光路与世纪大道交叉口北侧的医院新院区。这个现代化院区,不仅是世纪大道上一处崭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晋江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陈铭
晋江市卫健局*组副书记、医院*委书记、院长陈铭告诉记者,新院门诊作为承载医疗服务的“排头兵”,就医环境上,较为宽敞的环境让门诊各个功能区都得到更加合理的改善,并能增加座位为群众提供较为舒适的候诊区;就诊流程上,从预约签到、候诊、就诊再到各项检查,就诊流程与配套服务得以完善,患者就诊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得以解决,医院“医疗温度”;专家服务上,诊间数量的提升将进一步带动专家出诊力度,为群众带来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疗技术上,让足够大的空间赋能各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通过不断精进医疗技术,精炼每一个服务细节,加强专科特色。
陈铭表示,新院投用是医院发展历程上重要的里程碑。接下来,医院将立足新起点,通过对接上级高端医疗的资源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创建,蹄疾步稳地开启新征程,持续改善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医院迈进,同时也为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晋江持续加快医疗卫生项目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据统计,过去五年来,晋江市共策划生成卫生建设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24.2亿元,全市新增床位张,全市总床位张,千人床位数可达3.85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和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医生,我的手今天还有点发麻,膝盖也会疼,能帮我针灸一下吗?”医院紫帽镇霞茂村卫生所,88岁的苏玉最阿婆只要身体有点不适,医院找医生检查。她住在霞茂山庄3号楼,而卫生所就开设在霞茂山庄7号楼,不出社区就能看病,不仅有全科医生,还有专业的中医师。年,医院、医院、医院3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各有责任区,服务“末梢”就是社区和村卫生所。依托医共体建设,晋江构建起全域“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百姓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街道)、大病不出市”的目标。
图
郑树森院士查房
图
李兰娟院士查房
图
签署合作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协议
“小病不怕看不好,就怕看大病、重病”,晋江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就是*之所向。年起,晋江引进树兰医疗集团,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名医工作室。年9月22日,医院医院落地晋江,并以此为载体,力争在五年内建成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辐射福建及周边省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该项目分两期建设,规划设置床位0张。首期提供给上海六院医院的业务用楼正按需求进行改造提升。4月20日,晋江市人民*府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称“复旦上医”)在上海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医院(医院)为平台,就医疗卫生改革、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医教研发展、健康产业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高端医疗资源,一流的硬件,优质的服务,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晋江瞄准医疗高质量发展,一大批医疗补短板项目相继上马,卫生投入也逐年提高。据初步统计,自年以来,晋江累计投入卫生经费30多亿元。
此外,晋江还积极探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组建了以医院、中医院、医院3家市直医疗机构为核心的三大医共体,医院之间牵手协作、以强带弱,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少花钱、治好病。如今,医院经济开发区院区建成投用,医院紫帽院区高质量运转,医院晋南分院鲁东村卫生所、龙埔村卫生所相继开业,晋江陈埭中心卫生院第一门诊部揭牌运营……
晋江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晋江市将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增强卫生服务综合实力,进一步补齐医疗发展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新期盼,实现晋江卫生健康事业更大跨越。
晋江经济报记者/李玲玲
图片来源/医院
整理编辑/唐诗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