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nb.ifeng.com/a/20180410/6493214_0.shtml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厦门大学建南楼群
年12月厦门大学在福林村举办“振兴乡村”之福林村乡村的传承与振兴论坛
台海网9月29日讯据泉州网报道刺桐花开泉州,凤凰花红南强。刺桐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凤凰花寓意奔放热烈、活力四射。明年4月,厦大将迎来百年校庆。泉州和厦大的百年情缘,如刺桐,如凤凰,绚丽多姿,情浓似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泉州和厦大的难忘记忆。
捐资兴学泉州赤子的家国情怀
泉州人有浓厚的爱国爱乡情结,当他们在外奋力打拼,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回报祖国和家乡。
一个“捐”字,体现了泉州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感恩·责任·奉献”是厦门大学走过百年积淀出来的文化共识,其中蕴含着对泉州乡贤支持厦大的永远铭记和感怀。
厦门大学是捐出来的。年,陈嘉庚回到故乡同安县集美社,当时,同安隶属泉州,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自述,“余生于福建泉州同安县集美社”,他看到“闽省千余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认为当前急务是改变福建高等教育的落后面貌,“决意倡办厦门大学”,慷慨认捐洋银万元筹办厦大,另捐万元作为经常费用,捐出了他实业所积全部家财。
嘉庚先生这一捐,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侨办大学,曾经的“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早些年的国家“工程”和“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新近的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在陈嘉庚尽出家财、教育救国的壮举感召下,泉州籍爱国华侨倾力捐助,在厦大的血液里注入浓厚的“泉州基因”。
“黄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图书,其谊可著”。这是镶嵌在厦大群贤楼墙上的石刻文,用以纪念和表彰泉州籍爱国华侨黄奕住热心教育、捐助厦大的义举。陈嘉庚创办厦大时,黄奕住捐赠了10万元,后来,他又捐赠厦大图书设备费国币3万元,支持厦大事业发展。
“患难见真情”。在陈嘉庚维持厦大运转最困难的时候,泉州人向厦大伸出了有力的援手。上世纪20年代末,陈嘉庚的企业遭受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帝国主义倾销的双重打击而陷于极度困难,维持厦大办学经费陷入困境。到了年,“资本实力已丧失殆尽”,为了维持厦大运转,陈嘉庚筹措16万元购买四百英亩橡胶园作为厦大基金,另有泉州籍华侨李光前捐5万元,李俊承捐元,占到总额的34%。
20世纪50年代,陈嘉庚筹募扩建厦大校舍,李光前再次给予鼎力支持。年至年,李光前共捐款80多万美元,兴建校舍及公共设施24幢,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厦大校舍建筑总面积的一倍。今天,国内外宾客到厦大的“网红打卡地”建南楼群、上弦场、芙蓉楼群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李光前先生哲嗣主持的李氏基金会克绍箕裘,继续支持厦大建设发展,其中包括捐献巨资用于全面翻修建南楼群。
厦大思明校区,建南(福建南安)、南光(南安李光前)、南安、芙蓉、丰庭等楼宇均以泉州地名、人名命名。泉州籍人士捐建的桂华山楼、明培体育馆、蔡清洁楼、建文楼、自钦楼、克立楼、庄汉水楼、钟林美广场,更是让您随时感受到泉州文化的气息。
标志性建筑“嘉庚楼群”也是名副其实的“泉州奉献”:主楼是晋江籍校友蔡悦诗伉俪捐建的颂恩楼,两侧分别是安溪籍钟江海兄弟捐建的钟铭选楼,晋江籍洪文炳捐建的祖营楼,南安籍李成枫后裔捐建的成枫楼,惠安籍黄保欣、吴丽英伉俪捐建的保欣丽英楼。
这些静静矗立的建筑,见证并铭记着泉州籍乡贤及校友捐资兴学、襄助厦大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厚情谊。
继往开来,薪火相传。进入新世纪以来,慈善已成泉州企业家的自觉,教育已成为泉商与泉州乡贤主要捐资方向。越来越多的乡贤积极捐资助力厦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厦大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马来西亚分校,他们在楼宇建设、学术平台建设、科研设备基金、学生成长基金、奖助学金等方面不遗余力,体现了分量十足的“泉州力量”。马来西亚分校的李深静楼、戴良业楼,翔安校区的希平楼、黄朝阳楼、周隆泉楼、和木楼、庄瑾楼、佘明培游泳馆、林积灿楼,思明校区的林梧桐楼、李成义—张治华音乐厅等,无不彰显泉州籍校友和友好人士以实际行动传承着先贤尊师重教、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
张松踪在研究金定鸭
厦门大学群贤楼勒石纪念黄奕住捐助义举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夜景
坚守信仰厦大志士的泉州岁月
厦大具有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是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年2月,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成立,罗扬才任书记。
“厦门大学党支部一经诞生,就成为厦门和周边地区建党的播种机,革命的摇篮。”厦大党员怀着坚定的革命信仰来到泉州播撒革命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对泉州党组织的建立、武装斗争等革命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11月至年1月,厦大党员在泉州组织成立了永春农民协会、中共惠安支部、泉州特别支部、德化支部、同安支部等党组织,革命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年4月,厦大党员蓝飞凤、陈兴桂被派往泉州共同领导“惠安暴动”。同年7月,成立了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和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蓝飞凤任总指挥部政委,陈兴桂担任同期成立的惠安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主席。9月,“惠安暴动”爆发,惠安县第一个红色乡政权——五陈乡苏维埃政府成立。
全面抗战爆发后,厦大学子积极投身这场民族解放运动洪流中。
张栋梁,又名张幼庭,生于南安官桥岭兜村,在厦大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奉派回泉州岭兜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中共梅岭支部,任支部书记。他还建立了儿童团,联络社会青年组织了“岭兜青年促进会”。年,张栋梁赴菲律宾任教,继续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是“菲律宾怡朗华侨救亡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七·七”事变后,张栋梁以菲律宾《华侨商报》记者身份回国参加抗战,随军采访报道战地新闻。年,从武汉乘船经蕲春时,遭敌机轰炸,不幸牺牲。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社论指出:“回国参战的侨胞中间,有出生入死地担任战地采访的华侨记者团等,就其中菲岛商报记者张幼庭,第一个光荣地殉难于祖国的原野了。”
厦大学子林松龄,又名林伯祥,曾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官桥区委书记和养正中学党支部书记。年起先后在永春崇贤中学、毓斌中学(现永春三中)任教。他从事学校教员工作,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战,传播革命思想,发动与领导学生运动,使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年12月因人告密被捕。年2月被秘密杀害。牺牲前挥笔题写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志。现永春三中校园内的“伯祥亭”铭记着他的事迹与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厦大党组织调派大批革命师生分赴游击区开展工作,其中进入安溪县工委及其辖区的力量最为集中,有名党员及进步学生到泉州安南永游击区开展工作。他们在游击区参加战斗和建设,发动农民开展反抗征兵、征粮、征税斗争,组建游击队,解放了数座县城。为了开创和保卫革命政权,晋江籍厦大学子陈庚申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泉州,多少厦大革命志士成长和为之战斗过的热土,因其红色血液中流淌着浓浓的“厦大”基因,泉州与厦大的情缘更多了一份血浓于水的厚重革命友谊。
争创一流泉籍教工的拳拳之心
泉州是厦大学子曾经战斗过的热土,厦大则是有志于教育文化事业的泉州籍教职工奋斗的乐园。建校以来,因人缘、地缘、文缘等优势,厦大泉州籍教职工人数众多,据统计,目前有近千名泉州籍教职工奋战在南强校园,其中不乏享誉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名师荟萃,尽显泉州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
语言学家周辨明在厦大创办时即受聘教授,是提倡汉语拼音先驱人物之一。
我国人类学先驱者之一的林惠祥毕业于厦大,后来留校工作。他最早科学论证了台湾与大陆史前族群、文化的渊源关系,最早探讨南洋史前考古和南洋民族史志。
考古学家庄为玑在泉州湾考古时发现一艘宋代泉州古船,有力批驳了西方学者长期所持中国是“不擅于航海的民族”的观点,佐证了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历史学家陈诗启,其著作《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被誉为“大陆史学界在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专著”,“填补了史学领域的空白”。
经济学家吴宣恭,曾任校党委书记,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他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在中外产权理论和企业发展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学术成就。
英语专家连淑能的专著《英汉对比研究》出版后年年重印多达16次,被誉为“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和翻译界过去十几年间最为普及、影响最为深广的著作之一”。
南海研究专家李金明长期从事中国南海疆域、南海争端与国际海洋法等研究,其撰写的《为捍卫我国海洋权益解决南沙主权争议提供依据》《南沙海域划界与争端处理的对策建议》等被作为中央领导及中央各部委决策参考。
经济学家庄宗明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经济学家许经勇被学界誉为“高产经济学家”“高摘用率经济学家”。
南洋研究专家庄国土在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华侨华人现状及在亚太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贡献卓著,受聘为国家社科创新平台(东南亚研究)主持人兼首席专家。
管理学家吴世农在我国率先开展财务和资本市场领域实证研究,对我国资本市场低效率的原因、CAPM难于成立的原因等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
管理学家林志扬是我国率先研究组织管理理论的学者之一,为培养高水平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作出了贡献。
……
理工科领域同样大师云集,彰显泉州“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强大力量。
中国催化动力学研究奠基人之一蔡镏生于年,受聘担任厦大理学院院长,主持化学系工作。
生命科学家张松踪年毕业于厦大,年开始从事家鸭遗传育种蛋研究,历经21年,完成培育高产蛋鸭——金定鸭,该鸭蛋年平均产量居全国之冠。
物理学家、海洋学家何恩典长期从事海洋水文物理和海洋声学的教学和研究,参与主持研制“STY-1型水平探鱼仪”,与海洋界知名科学家联名发起成立国家海洋局的倡议,并参与组建了福建海洋研究所。
我国发光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吴伯僖在我国首先进行半导体发光学研究,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在厦大建立中国第一个电致发光实验室。
中国海洋化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河口化学开拓者李法西,于年在厦大创建了海洋化学专业。
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张乾二是化学界的“数学超人”,在配位场理论方法、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图形方法、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方法、表面科学中的量子化学研究等领域获得诸多重要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化学家林祖赓,曾任厦大校长,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科研方面,他同样成果突出,他研制了国内第一套电化学测试系统DZH-1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在国内首次获得碳电极表面氧化物种原位红外光谱和SOCl2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原位红外谱图,首次将光电化学及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方法拓展到金属氢化物电极表面氧化膜的研究,首次从定量的方面解释了气体扩散多孔电极在实用电流密度范围内的实验事实。
海洋学家李少菁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浮游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以及青蟹繁殖生物学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曾被评为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
环境与生态学家洪华生在国内首创了经济发展与海岸带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式,揭示了厦门海域环境积累性效应和区域农药非点源风险影响,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曾呈奎海洋科技奖突出成就奖”等。
化学家黄培强主要从事生物活性物质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其取得的“建立一条简捷、多用途的有机合成路线”“首次合成两种天然产物”“首次建立一个抗精神病新药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
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工程实验、后勤服务等岗位,众多泉州籍教职工与全校师生一起点亮了厦大璀璨的星空。
厦门大学华侨记者团合影,前排右一为张栋梁。
年,庄为玑带领学生参与泉州宋代沉船考古发掘,图为考古发掘现场。
泉厦交融海丝路上的盛世之花
年来,泉州与厦大在你来我往中,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形成了一种常来常往的“亲戚”关系。
厦大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就有来自泉州的学子,如林惠祥、叶国煌、陈泗孙、张祖荫等。据估算,建校以来厦大共招收了泉州籍学子约2万名。
在20世纪40年代,厦大与泉州晋江县立初级中学、晋江国立海疆学校开展友好往来,德化、永春、南安等政府为该县籍厦大学子发放奖助学金。50、60年代,厦大接受了泉州师专、泉州师范学院、华侨大学等学校教师来厦大进修。80年代,厦大与泉州市电镀厂签订生产联合协议,促进产学研融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厦大与仰恩大学两次签署对口支援协议,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仰恩大学提供帮助和支持。厦大与泉州的往来日益密切,年,厦门大学与泉州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人才,从来都是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厦大积极服务泉州,为泉州提供人才支持。以年至年为例,厦大共招收泉州籍学生近人,其中本科生近人,研究生近人。除直接输送毕业生外,大批优秀的泉州学子以厦大为基地走向全省、全国、全世界。
近年来,厦大通过开展EMBA、EDP、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泉州培养了大批人才。年,厦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推出针对集成电路企业台港澳籍技术骨干的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项目,录取了5位来自泉州企业的台籍博士研究生。
厦大每年都组织大批学生赴泉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与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开展了“考察闽南古建筑”“酸雨对泉州古建筑的破坏及相关补救措施研究”活动,经济学院开展了“泉州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厦门、漳州、泉州同城一体化推进现状研究”活动,人文学院开展了“闽南传统手工艺留存与传承现状研究”“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厦大学子服务泉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厦大注重与泉州开展科技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年至年,厦大与泉州在化学化工、环境生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开展合作,共承接泉州相关单位委托项目近60项。
厦大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和安踏集团合作研发的石墨烯功能服饰——飓暖科技系列羽绒服于年上市,产品超轻超薄,能够高效吸收并反射人体远红外线,有助于形成人体微循环,快速升温最高可达2.3℃,成为市场“爆款”产品。
厦大与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第三代半导体分平台,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Micro-/Mini-LED、深紫外LED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产学合作研发。
厦大积极为泉州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
年以来,厦大承接泉州相关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第三方评估(泉州)”“厦门—泉州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前期研究”等项目研究。厦大在晋江福林村建设实践基地,连续多年举办“振兴乡村”之福林村乡村的传承与振兴论坛,探索“陪伴式乡村营建模式”,助力福林村于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7月,厦大与华南理工大学在泉州晋江开展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国家重点专项课题,助力泉州晋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面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泉州和厦大携手海丝之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必将协力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乐章!
(王荣华林少川吴光锡苏毅辉吴拏云/文厦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