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老人讹诈,我们该做路人甲?
有多少人,就算蒙受巨大冤屈,面对莫测险境,仍坚持凛然大义,一个不确定的小小讹诈行为,竟能成喧腾不止的道德难题?
老人该不该扶,又被新的案例挑起。自南京彭宇案以来,这一本不应成立的问题,却似乎成了巨大的道德难题,指向道德与利益的碰撞、道德感的稳定与脆弱、代际之间的理解困难等一系列现实社会现象。有时候,判断比真相来得更快更猛烈。 新的案例发生在安徽淮南。大学生小袁称 扶老人被讹 ,老人的家属坚持小袁撞了人。目前双方的说法,其实都很难说有道理,家属的疑问是 没撞人为什么垫付医药费 ,小袁的理由是当时不确定有没有撞只是想救人为主,后来则觉得不可能撞到人。没有谁有确凿证据,络上一片 被讹 、 老人变坏 的声讨,显然缺少足够的事实支撑。 真相只能靠更多的目击者站出来还原。目前双方都在寻找目击证人。到昨天,只有一名目击者公开愿意作证,警方也表示正在进行调查取证和核实。我们希望更多的目击者能够积极配合警方,还原真相,秉持正义。 这一事件,也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对真的追求,对正义等美好价值的坚守和维护,都不是凌空虚蹈,实在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从小到大做起,从身边做起。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公共事件,一些涉及是非善恶的判断,离得越近的人越沉默,离得越远的人,越跟自己利益不相关的人,反而越激昂。并不是说这些人多管闲事,这种关注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但是也往往因为对事情不了解、情况不掌握,导致或者不得要领,或者立场先行。 还有的人,在络上慷慨激昂,对公共事件的议论也卓有见识,但在生活中,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却宁愿退缩,自觉隐身,并不坚持价值和原则。 这种现象,有让人不忍责怪的原因,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值得推崇的做人处世哲学。有的时候,其实对自己也并无损伤,只是不想麻烦,发几句议论,总是比切身参与进去容易得多。前几日,朋友圈流传一篇文章,对流行的一些劝世型的心灵鸡汤提出疑问,总是教人如何圆滑,如何趋利避害,却很少教人坚守价值,坚持正义。 一些戏谑的说法,比如 我是打酱油的 、 我是路人甲 ,有解构的味道,其实又何尝不是犬儒主义、圆滑人生哲学的变形。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美好价值的传诵和实践,终究还是靠每个人的行动,而不是漠然和围观。 即便有老人讹人的先例,被 扶不扶 困扰也让人悲凉,对很多人来说,无非是一个抚慰自己道德良心的借口。扶不扶是我们作为路人的道德选择,讹不讹则是摔倒者的道德选择,扶的行为发生在前,扶并不必然带来讹。社会确实应当找到还原真相,防止被讹的办法。但就应当确立的道德价值观而言,哪有担心被讹就不愿伸手的道理?坚持正义可能被排挤,走上战场可能被打死,在污浊横流的时候,家国危难的时刻,我们都选择做路人吗?有多少人,就算蒙受巨大冤屈,面对莫测险境,仍坚持凛然大义,一个不确定的小小讹诈行为,竟能成喧腾不止的道德难题? 从身边到远方,从态度到行动,无论对生活的社区、城市,还是国家,我们都不应是路人甲,而要做参与者,让坚持真善、维护美好价值、争取公平正义、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就是对人民对国家至深至沉的爱。